在自我認知與現實的落差中磕磕碰碰成長
前段時間,一名大學生對兼職經歷的吐槽登上熱搜,引起不少討論。吐槽的發布者原本只是想表達私人情緒,順便給同齡網友“避雷”,卻意外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或是反對。在這則貼文中,當事人認為這類企業雇傭大學生,是把對方當成“廉價勞動力”驅使。令當事人無法接受的,除了每小時16元的兼職薪水,還包括條條框框的規矩、每天完工后必須寫筆記、被其他員工喊去打掃衛生等等。在網上,不少兼職打工的大學生對此都深有同感,一家服裝企業甚至獲得了“辛者庫”(清代宮廷中的奴仆管理組織)的外號。
單從吐槽者反映的情況來看,相關門店的做法,好像沒有違法違規。打開社交媒體,搜索相關貼文,不難看到,不論是服裝業還是餐飲業、也不論是國際品牌還是本土品牌,幾乎每家用人企業都會收到大學生兼職者的差評。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這些企業給臨時工開的薪水確實不高,讓大學生覺得缺少“性價比”;二則是因為體力勞動占比較大,很容易讓大學生覺得自己的才能被“辜負”與“浪費”。
對此,有人支持這些大學生,認為年輕人的不滿就該大大方方地說出來,如此才能讓打工環境變得更好;也有人覺得這些大學生過于“嬌氣”,缺少社會的歷練,才受了點苦就開始叫苦連天。正是這兩派觀點的沖突,將相關話題送上了熱搜,這也引發了又一場“當代年輕人該如何”的口水仗。
類似的口水仗,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輿論場上出現。對社會而言,高高在上地“審判”大學生,其實并無多少意義。這些愿意拿出自己的假期休閑時間,跑去兼職打工的大學生,無論如何都算不上“懶”。真正的懶人,又何必在炎熱的暑假“自討苦吃”?讓這些大學生感到不舒服的,并不是兼職工作的辛苦本身,而是工作內容與其自我認知、自我期待的落差感。
絕大多數兼職打工的大學生并沒有經受過完整的社會化訓練,利用空余時間打工,只是一種帶有嘗試性質的“社會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的想象與他們遇到的現實難免存在落差,這不是因為大學生天真幼稚,而是因為他們確實沒有足夠的經驗和閱歷。只有在實踐之后,他們才能學到更多在書本里找不到的知識,最終成長為更加獨立、更加健全的“社會人”。
平心而論,可供大學生臨時兼職打工的工作,大多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與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也沒有直接關聯。要做好這些工作,最重要的素養分別是熟練、勤快和踏實。在這些崗位上,大學生兼職者的優勢在于更強的溝通能力,但是,這種優勢很容易被缺乏經驗、工作的臨時性質等劣勢抵消。
盡管大學生多少也能預見,打工免不了要多受些苦,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在用工企業眼里并無特殊光環,只能去干一些最基本的“雜活兒”時,感到挫敗、不滿,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與此同時,個別用工企業也確實存在“活兒多錢少”之嫌。
社會不必認同大學生的每條觀點、每句吐槽,但不妨多給年輕人一點包容和理解,給他們留下更多在磕磕碰碰中成長、發展的空間。這種自我認知與現實之間的沖突碰撞,最終會隨著時間化解——或者以大學生適應現實的形式,或者以大學生成功爭取改變現實的形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