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豐碩成果——話劇《多瑙河之波》觀后感
作者:郭曉霞(河北省文聯文藝宣傳中心編審)
對話劇而言,工業題材在劇目架構、舞臺呈現、觀眾接受度上都有一定難度。近日,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中,河北省話劇院創排的《多瑙河之波》以時代主題的有力彰顯、人物形象的生動詮釋和工業審美視覺風格等特點,展現出國際工業題材話劇創作的新突破。
該劇彰顯出時代主題。多瑙河畔擁有百年歷史的斯梅代雷沃鋼廠,因經濟危機影響瀕臨倒閉。2016年,中國河北鋼鐵集團收購該廠,并成立了河鋼集團塞爾維亞鋼鐵公司。9人的中方管理團隊與5000多名塞方員工團結合作、共同奮斗,短短半年讓企業扭虧為盈、重獲新生。河鋼塞鋼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功典范,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當中的成果縮影。話劇《多瑙河之波》緊扣這一時代主題,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立意出發,以河北鋼鐵集團成功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中塞雙方在多瑙河畔譜寫下“中塞一家親”的感人故事。這一主題使工業建設與人類情感互相映照,也讓作品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
編創者植根現實、大膽開掘,根據主要事件和矛盾沖突的需求,因勢利導,以詩化的語言對人物的生活場景、心理情感和精神追求進行藝術化呈現。全劇共五幕,圍繞著“將鋼廠打造成歐洲最具活力的企業”這一目標,節能降耗、燒結車間工藝改進、2號爐重啟、船板鋼生產、邊角鋼銷售、員工培訓等多個事件循序漸進展開。在劇中,奔赴與響應、困難與方法、磨煉與守護、矛盾與抉擇,每個故事都有亮點,每個沖突都有核心。塞鋼執行董事唐棟的沉穩,行政總監夏萱的干練,銷售經理秦嶺的直率,以及前鋼廠高管瓦拉達的嚴謹、工會主席喬利奇的嚴苛、米莉察的活潑等,人物的豐富情感和個性光輝撲面而來,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值得關注的是,劇中講述的故事并不限于環保等問題,而是以更開闊的視野,注重對事件背后深層內涵的開掘,在求同存異中尋找中塞文化的互通共融,在碰撞交流中歌頌中塞友誼、中國企業家風范和中國精神。
除了工業的“硬核”,該劇還從日常生活中選取菁華,增設“柔軟”的人物情感線。比如,遇到困難時,唐棟想起母親的叮囑;面對秦嶺自作主張的錯誤行為時,唐棟批評教育;為挽留秦嶺,被感動的喬利奇提前舉辦生日宴會;為了勸米莉察的父親回廠工作,夏萱巧使策略,這些細節都很好地支撐起母子情、朋友情等情感看點,為人物的形象塑造賦予典型意義。
該劇臺詞風格考究,意味雋永。比如,“船的歸宿是海洋”“朋友是時間的果實”“對待塞爾維亞員工,愛心就是耐心,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不管是多瑙河還是我家鄉的陡河,最后都會奔流入海;無論是哪里的冬天,也都會有春天緊緊相隨。我們可以打破多瑙河的堅冰,也一定會融化彼此的隔閡。”這些無疑都體現了編創者的思考并通過話劇演員的揮灑賦予了詩意化的呈現,產生了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
全劇呈現出獨特的工業審美視覺風格,舞臺設計上以三塊大型屏幕與活動組合的樓梯裝置為基礎結構,并采用象征性手法、風格化色調、陌生化效果,將極具“鐵銹”質感的影像流動于屏幕之上。斯梅代雷沃鋼廠、“希望之煙”、粉塵彌漫的舊車間、傾瀉而出的鐵水、冰封飄雪的港口、紅艷轉黯淡的橡樹葉,搭配塞爾維亞風格的主旋律與和弦、悠揚的汽笛聲,這些創造性影像或充滿異域自然風情,或凸顯龐大機械的輪廓質感,或渲染鋼鐵般的恢宏氣勢,或延展空間增加暖色浪漫,完成了寫實、簡約等富于工業美感的舞臺表達。尤其是樓梯裝置造型,形貌逼真、質感實在,營造“在場”的同時,還形成“臺上臺”的藝術邏輯,為突出人物形象搭建出物理的和心理的雙重舞美建構,也以視覺效果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沉浸感。
我們是同海之浪,同樹之葉,同園之花。”鋼鐵之花、異域綻放,期待河鋼塞鋼深植塞爾維亞的土地,生生不息,基業長青;也祝愿話劇《多瑙河之波》因互鑒而豐富,因交流而多彩。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9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