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大關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廖雪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實施《廣東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新聞發布會。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局長劉光明介紹,2022年,廣東制造業總產值突破16萬億元大關,連續34年位居全國首位。
今年6月16日,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綱要》確立了2025年至2035年的階段性計劃,并將圍繞推動經濟質量效益型發展、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加快產品質量提檔升級、提升建設工程品質、增加優質服務供給、增強企業質量和品牌發展能力、構建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推進質量治理現代化等8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
劉光明說,廣東擁有70余萬戶制造業企業法人和一大批優質企業、8個萬億元級戰略性產業集群、17家世界500強企業。廣東省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持續穩定提升,由2018年的89.63提升至2022年的90.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5.72個標準分。全省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為94.49%,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廣東省推動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要素統籌協同、共建共享,提升質量基礎綜合能力。該省累計建設國家質檢中心87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7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6個,數量均位居全國首位。同時,該省推進先進標準體系建設,發布首批110項“灣區標準”,涵蓋食品、粵菜、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25個領域,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優質生活圈建設提供支撐;推進“灣區認證”“灣區計量”,建成140個“一站式”服務站,加強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等“一站式”協同服務,高效支撐30多個行業門類發展,以先進標準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此外,廣東圍繞服務“雙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強化與港澳銜接,深化質量創新合作;支持具有國際化優勢的專業機構和企業組建國際標準聯盟,增強質量話語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化研究中心的作用,推進質量技術規則聯通、貫通、融通。
值得關注的是,廣東支持內地和港澳認證機構等經營主體積極對標國際通行規則,采取粵港澳大灣區認證聯盟形式,在食品、農產品、消費品、裝備制造、服務業等領域開展“灣區認證”,按照市場化機制實行實體化運營,把“灣區認證”打造成為具有區域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品質認證品牌,適時發布一批“灣區認證”成果。以“一個標準,一次檢測,一次認證,灣區通行”為理念,推動三地共建共用共享“灣區標準”“灣區認證”“灣區計量”,實現大灣區質量軟通聯、硬通聯,探索更多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實現方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