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河畔,這座1600年歷史的古城舊貌換新顏
中新網榆林7月14日電(劉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代詩人陳陶筆下的《隴西行》流傳千古,那你知道,現實中的“無定河”在哪嗎?
面對這個問題,景區講解員李少鵬答道:“我們面前的統萬城,旁邊就是無定河。”
無定河位于中國陜西省北部,是陜西榆林地區最大的河流。而沿無定河向西,到陜西和內蒙古交界處,就到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統萬城。無定河畔,古老的城池靜默而宏偉,其中發生的千年滄桑巨變,如這條河一般,靜水深流……
匈奴人留下的唯一都城
7月12日,“從文物里讀懂中國”全國媒體尋根溯源陜西行活動來到匈奴人留下的唯一國都——寓意“一統天下,君臨萬邦”的統萬城。
載于《晉書》中的《統萬城銘》如此描述這座城池:“崇臺霄峙,秀闕云亭,千榭連隅,萬閣接屏……溫室嵯峨,層城參差,楹凋雕獸,節鏤龍螭。瑩以寶璞,飾以珍奇……”當年的雕梁畫棟已然不復存在,但站在遺址旁,還是能從斷壁殘垣中感受古城曾經的恢宏與風光。
統萬城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城北58公里處的紅墩界鎮白城則村,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都城。因其城墻為白色,當地人稱其為白城子,又因系大夏國君赫連勃勃所建,故又稱為赫連城。
李少鵬介紹,統萬城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一座特別的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較早的都城。統萬城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公元418年,由漢奢延城改筑而成,已有1610年歷史。后來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期間,統萬城被攻克,從此設置為統萬軍鎮。
統萬城運營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趙勇介紹,1956年,陜西省文管會和陜西省博物館對統萬城遺址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古,繪制了城址平面圖并在當地征集了蓮花紋瓦當、銅“駙馬都尉”印、壺形印及瓷獅等重要文物。通過這些珍貴的出土文物,進一步確定了此城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大夏國都——統萬城。
經考證,統萬城的城墻成分是大砂、粘土、石灰,也就是俗稱的“三合土”,建城時采用了“蒸土筑城”法,即生石灰加水變成熟石灰,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水蒸氣的方法。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牧,建設統萬城意味著他們努力改變生存方式,學習漢族的筑城經驗,在漢化的道路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白色墻體,林立的馬面,高聳的角樓,獨特的“祟臺秘室”結構和雄偉的宮殿樓觀遺址,勾勒出這座都城的輪廓,使得統萬城的基本格局至今仍舊保留,具有極大的考古價值。
趙勇還表示,2021年統萬城遺址博物館建成,并于今年6月正式開放。博物館位于無定河南岸的沙丘臺塬上,與統萬城遺址隔河相望,距離統萬城遺址1.1公里,建筑面積9922平方米,是集文物保護和展示為一體的地下博物館。在這里,記者們通過各類展示和充滿趣味的互動體驗裝置,了解了統萬城和匈奴人的歷史文化,對統萬城遺址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從黃沙漫天到水草豐茂的統萬城
站在統萬城外圍,向遠處望去,綠樹叢生,水草豐茂,各色野花點綴在綿軟的沙土之上。這番景象其實讓人難以想象,因為近七個世紀以來,因氣候變化,統萬城幾乎被流沙淹沒,逐漸變得無人知曉。
直到清道光年間,陜西榆林府懷遠縣知縣何炳勛在這里進行實地勘察,寫下《復榆林徐太守松查夏統萬城故址稟》,如實描繪了當時統萬城遺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保存狀況。
因此,統萬城遺址對于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它不僅見證了匈奴大夏國的建立,也見證了今天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
“這里的沙子和我見過的很不一樣,不沾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學生張揚俯身掬起一捧細沙,攤開給記者看。統萬城及其周邊地貌讓這位來自異國的小伙覺得很親切:“這個地方很像我的故鄉巴基斯坦,那里也有這樣的沙漠。但又不像我見過的沙漠,這里有山,有水,有很多綠樹。”
這讓張揚有些糾結:“同樣是沙漠,為什么這里沒有流沙,反而有河流和綠樹呢?”
張揚的疑問很快得到了解答。講解員李少鵬告訴他,曾經的統萬城也是一片荒蕪,但得益于70年來榆林的治沙政策,讓這座千年古城重歸綠色:“在1600年前,統萬城剛建好的時候,這里是有水的。后來沙漠化導致氣候變遷,地下水下降,就沒水了。”
“沙丘如果是流動型的,水就留不住,樹就活不了。后來,我們把沙丘固定好了,再來種樹,就逐漸變成現在的樣子。”
1950年以來,榆林開始治沙造林,幾代人接力奮進,創造了中國治沙史上將毛烏素沙地變綠洲的“榆林奇跡”。直到現在,每年統萬城附近都會有人自發組織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為再造水草豐盛的統萬城遺址景觀綠化帶貢獻力量。
聽完講解之后,張揚若有所思。參觀完統萬城遺址的他不僅折服于中國多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與歷史的悠久厚重,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座歷經千年嶄新顏的古城腳下燃起了改造故鄉的愿望:“希望會有人研究這個問題,也希望我們能夠學習一下中國的經驗,讓我家鄉的沙漠也變得如此美麗。”(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