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產融結合 西部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
“‘一帶一路’推動內陸地區形成陸港城市,將內陸城市頂到了對外開放的第一線。”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日前在于西安舉行的第三屆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上指出,“一帶一路”必將推動內陸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推動內陸地區形成陸港城市,西部地區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今年一季度,全國14個經濟增速超過或等于5%的省份,大多都是中西部省份,例如陜西一季度GDP增速達到5.3%,甘肅達到6.7%。而在過去10年間,西部地區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10.6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25.7萬億元,經濟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國水平。
面向未來,西部地區如何抓住“一帶一路”等發展機遇,讓更多活力涌現?6月9日-10日,在西安舉行的第三屆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上,政商學界專家熱議“西部發展新征程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抓住“一帶一路”帶來的產業新機遇
今年1月22日,首趟由河南新鄉開往廣西防城港的中歐班列順利啟程。今年以來,多個中西部城市開行首趟中歐班列,許多既有線路也在增添新點位,中歐班列鐵路網越織越密。國鐵集團數據顯示,一季度中歐班列共開行4186列、運送44.9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5%、28%。
作為最早的中歐班列推動者之一,黃奇帆認為,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全球貿易格局正在悄悄發生變化。特別是中歐班列的開通和運行,將幾乎中斷的歐亞大陸橋變成了沿線國家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陸上絲綢之路,陸地經濟重新煥發華彩。
黃奇帆指出,重慶、成都、西安、鄭州等重要樞紐城市將因陸港的物流匯聚功能,帶來更多的人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匯集,從而帶動加工貿易、先進制造、保險物流、金融服務等產業的興起,進而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跟進落戶,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產依城而興,城因產而盛。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尹艷林認為,可以將“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作為推進新階段西部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他建議,要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夯實西部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要立足獨特的能源資源稟賦,開展資源精深加工,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考慮規劃布局建設一批現代煤化工重大工程項目,打造國家級現代化綜合能源產業化示范基地;要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數字產業集群。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原副理事長陳文輝指出,新形勢下我國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應該在產業鏈重塑中尋找機會,引導我國東南沿海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其次,也可以在“雙碳”目標推進中尋找機會。
“西部在能源方面是有比較優勢的,如光伏、風電等資源在西部非常密集,例如青海、寧夏這些地方的光照資源很豐富,也有大量的沙漠、戈壁。”陳文輝認為,可以將儲能技術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西部地區也可以大力支持“東數西算”建設,發揮能源比較優勢。
陳文輝認為,西部地區還可以借助中歐班列推動綠色運輸,以更低碳、更低的成本出口產品。“今后算能源成本和產品成本時,一定要考慮到碳的因素,現在歐洲國家已經在考慮把這個放進去,這里面有很多機會。”在陳文輝看來,在“雙碳”目標約束下,西部地區產業壓力可能會很大,但也有機會。
金融如何助力西部高質量發展
產融結合,才能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會上談到,金融應在推進形成西部地區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他特別提到,要持續推進基礎設施“補短板”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充分考慮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客觀情況,合理調配信貸資源。
金融如何助力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長屠光紹建議,首先要通過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提供“雙支撐”。其次,大力發展跨境金融,探索跨境供應鏈、跨境投融資等一體化模式。另外,通過區域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雙賦能”,促進區域深入協調發展。
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指出,西部地區投融資業務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小微、“三農”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不夠完善;西部地區金融市場基礎較為薄弱,直接融資比例偏低;部分地區財政壓力較大,債務風險有所升高;此外,農業產業、基礎設施等項目盈利能力也相對較弱,獲得銀行融資授信較低,地方融資平臺造血能力較差。
“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西部地區發展。”楊凱生建議西部地區的金融資源投入既要“保量”,又要“保質”,還要注重“精準滴灌”。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有效增加對西部地區的資金供給,尤其是中長期資金供給;另一方面,要注重推進西部地區平衡協調發展,在全國一盤棋的總體框架下進行區域金融改革探索。
他還建議,支持符合條件的西部地區企業參與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規范地方政府專項債、城投債產品,擴大基礎設施REITs市場,鼓勵服務于西部地區的可持續債券發行。并且,堅決防止發生波及西部經濟發展大局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切實防范違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面對西部地區的投融資客觀挑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劉麗娜認為西部地區應該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三農”金融等“毛細血管”式的金融服務。
近年來,不少商業銀行大力發展針對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村商戶等小微主體的貸款業務。這類貸款往往風險分散、資本較輕,但相應的挑戰也不少。業內有“大雞吃小米”的說法:許多銀行投入許多資源,但因為農村地區廣闊而居民分散,農戶往往缺少抵質押物或信貸記錄,開展貸款業務相當困難,也隱藏著一定的金融風險。而這些挑戰在西部地區更為明顯。
劉麗娜談到,郵儲銀行探索的做法是搜集、整合大量農業數據,運用到貸款審批發放當中,從而篩選、識別客戶。一些縣級郵儲銀行的負責人積累的經驗是,農業貸款“既要下得去、也要上得來”:基層信貸員要非常熟悉鄉村情況,“村民結婚都要去隨份子”;基層銀行要根據本地產業特色,開拓新的金融服務形態。
她舉了個例子。俗話說,“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指的是牛羊等養殖業難以辦理抵質押貸款,但如今郵儲銀行的“帶毛生物”抵質押貸款產品已經非常豐富,涵蓋肉牛、水產、煙草、花生、棉花、酒及茶葉批發等各類細分產業。“做的都是一些細活和小活,做這類業務不怕細、不怕小,要去真正解決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