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求解農田變良田的生態答卷——中國生態文明實踐觀察

      發布時間:2023-06-08 16:05:00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記者趙陽 程云杰 黎昌政 侯文坤)立夏二候“蚯蚓出”,冬至一候“蚯蚓結”。在中國農民世代傳承的七十二物候歌中,蚯蚓是人們知農時、忙農事的信使。

        今年,小小蚯蚓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電捕蚯蚓,作為土壤破壞行為,將被嚴厲打擊。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孔祥斌認為,小蚯蚓從民間物候歌走進官方文件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

        “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是一個生態共同體。作為共同體中的重要一環,蚯蚓數量增加是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健康飲食的關鍵一步。”孔祥斌說,“嚴打電捕蚯蚓行為表明國家更加重視耕地的生物特性以及土壤在微觀層面的優化。”

        記者在調研時發現,隨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農業科技人員與農業生產者越來越注重從生態系統視角加強對耕地的保護。他們認為,耕地保護不只是要守住數量底線,還要提高耕地質量,確保農田生態系統穩定,通過增強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將農田變良田,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小蚯蚓背后的大布局

        蚯蚓雖小,卻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是土壤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動物區系。土壤蚯蚓也是中國土壤普查的一個重要生物指標。

        去年7月,農業農村部會同多個部門聯合部署各地核實整治在農田、森林、濕地、草原及自然保護地等區域電捕野生蚯蚓以及非法收購、加工野生蚯蚓的問題。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李孝軒曾就打擊電捕濫殺蚯蚓行為、保障國家耕地和糧食安全提出建議。據他測算,一些電商收到的電蚯蚓機拼單量高達100萬臺,一年內可捕殺75億只蚯蚓,相當于造成約375萬畝土地失去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蚯蚓在提高土壤肥力、促進有機質降解及營養礦化循環、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生態作用。”孔祥斌說,一旦耕地中失去了蚯蚓,不僅會帶來土壤板結化等問題,還會導致農田生態系統失衡。

        然而,由于蚯蚓可用于制藥、飼料、魚餌及液態肥料等領域,且人工養殖成本較高,近年來一些不法商家采用電擊的方式對蚯蚓進行大量捕殺。

        “電捕濫殺蚯蚓對耕地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不容忽視,會帶來糧食減產等連鎖效應。嚴厲打擊電捕蚯蚓也是在消除威脅糧食安全的隱患。”李孝軒說。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認為,重視加強土壤生物保護說明中國不僅強調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還要確保耕地的生態健康,做到量質齊抓。“如果蚯蚓都被電捕完了,就算18億畝耕地都還在,由于生態系統被破壞,耕地的生產力將受到重大影響。”他說。

        小秸稈蘊含的大保護

        芒種剛過,玉米進入關鍵成長期。吉林省遼源市東豐縣新巨強農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新凱對今年的收成滿懷信心。

        “以前能明顯看到土壤變黃,經過風吹水蝕出現退化,種出來的莊稼質量也下降了。”趙新凱回憶說,采用秸稈覆蓋耕作方式后,經過兩到三年,土地肥力就體現出來了。

        每到秋收,新巨強合作社的農戶們都會利用專業機具把秸稈覆蓋在作物間隙,等到第二年春天無需翻地起壟,可直接在鋪滿秸稈的地里播種玉米。據介紹,與傳統耕作方式相比,采用這種保護性耕作的土地每畝減少化肥使用約7公斤,產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可能更高。

        “黑土又回來了!”趙新凱激動地說,“保護性耕作方式有效阻止了土壤退化,的的確確有利于糧食生長。”

        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被稱作“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區產出的糧食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4,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去年8月正式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法提出“用養結合”等原則,提倡因地制宜推廣免耕、少耕、深松等保護性耕作技術,用秸稈覆蓋、粉碎深埋或翻埋、過腹轉化等還田方式來提高黑土地質量。

        趙新凱說:“秸稈再利用為提高黑土地質量、實現可持續耕作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方面功不可沒。”

        按照《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到2025年,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

        預計到今年年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將增加到9000萬畝以上。

        小生態鏈孕育的大前景

        今年初,農業農村部提出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試點、推廣生態種養模式、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打造一批國家級生態農場等措施,作為今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

        在湖北省鐘祥市柴湖鎮綠邦種植專業合作社一處基地里,綠油油的娃娃菜苗成排成行。

        合作社負責人李鵬兄弟倆多年來不斷探索有機種植的路徑,逐步形成了玉米養牛、牛糞養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機肥滋養土壤、以銷售剩余的菜葉養殖白鵝的有機生態循環。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為了增加土地肥力,位于北京密云的綠火生態農場將有機種植生態鏈進一步擴大。農場與周邊乳制品廠合作,將過期的牛奶等乳制品進行發酵,生成富含植物蛋白的土壤有機肥還田,并從附近的養牛場收集牛糞發酵生成的沼渣用于培養土壤。同時,農場將自己種植的有機蔬果的秸稈粉碎發酵生成肥料,將農場產出的廢棄物“變廢為寶”促進有機種植。

        “我們希望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還原有機的種植方式,使農產品回歸自然口感。”農場負責人侯彬彬介紹說,由于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有機蔬果銷售火爆。

        去年,農場在北京開設的銷售門店從2017年的4家增加到6家,銷售額增長了近6倍,目標客戶也日趨多元,從以備孕女性和年輕媽媽為主拓展到老年人、年輕人群體。

        在孔祥斌看來,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偏好也向健康飲食轉化,而健康的飲食需要健康的食物和健康的土地。

        以健康土壤為核心構筑的有機生態種植鏈在滿足人們食品需求的同時,也為農業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一種高效的解決方案。

        “大自然有自己的規律,人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協調而不是控制。養好土、做好生產管理,最終的產品一定是更可持續、更高產以及更健康的。”北京順義分享收獲生態農場負責人石嫣對農田變良田深有體會。

        “生態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僅在于單位面積的生物量產出更高,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產量不以土壤肥力為代價,是真正可以持續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生產方式。”石嫣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观看大片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视| 久久国产免费一区| 欧美精品黑人巨大在线播放| 国产chinesehd精品酒店|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人成在线播放| 精品无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免费播放|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99视频在线免费|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人与动性行为网站免费|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国产亚洲成归v人片在线观看| 69式互添免费视频|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三级演员苏畅简历及个人资料简介 |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7|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欧美熟妇WWW|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观看 | 色www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app| 2021在线观看视频精品免费| 天天射天天干天天| 一道久在线无码加勒比| 日产精品1区至六区有限公司|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高清在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