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新作 韻味悠長(工匠絕活)
北京彩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忠強——
古法新作 韻味悠長(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施 芳
【絕活看點】
制泥、打坯、修坯、洗坯、上底色、彩繪……兔兒爺制作工藝復雜,尤以開臉最為關鍵。從業20多年,張忠強制作了上萬個兔兒爺,姿態各異、生動傳神。他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融為一體,作品先后在國內外多地展出,深受人們喜愛。
“20個名額,沒想到吸引了200多人報名。一上午上了3節課,有90多人體驗了兔兒爺制作工藝。”在位于北京楊梅竹斜街的兔兒爺店里見到張忠強(見圖,本報記者施芳攝)時,他剛剛從首都圖書館講課回來。
小店不到10平方米,紅磚壘砌的臺子上擺放著姿態各異的兔兒爺:有瞇眼微笑的,有雙眼圓睜的,有垂目含笑的,還有皺著眉頭的……最大的兔兒爺有70多厘米高,最小的只有拇指大小。
兔兒爺制作工藝復雜,單是原料就很講究。將生土放在室外晾曬一年,歷經風吹日曬、雨淋冰凍,去除泥土的膠性,然后放在大缸里用水浸泡,再一遍遍過濾。“要將泥里的顆粒和植物的根系過濾掉,只保留最細膩、黏性最強的部分。”張忠強邊示范邊講解,隨后在泥中加入棉花,反復摔打,直至棉花在泥中均勻分布,泥土不粘手為止。
制泥完成后,還需要打坯、修坯、洗坯、上底色……在張忠強手中,一團團灰色的泥土慢慢有了兔兒爺的模樣。“打坯后得自然陰干,不能在太陽下曝曬,否則容易開裂。洗坯之后上底色,要均勻涂抹四遍白色顏料。”張忠強說,“兔兒爺雖然是模子刻出來的,但因為手法、力度各不相同,所以每一個都不一樣。”
“三分坯,七分繪”,彩繪是制作兔兒爺的關鍵步驟,其中最難的是開臉。“眉眼不一樣,神韻就不一樣。”張忠強說,“好的兔兒爺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眼睛會說話。”從桌上擺放的20多支毛筆中,張忠強挑出一支衣紋筆,輕輕蘸了一些黑色顏料,按照從內到外、先左后右的順序,只不過三五筆,一雙笑意盈盈的眼睛就完成了。再倒手畫上火焰眉,用紅色顏料勾勒出三瓣嘴,用涂著胭脂粉的海綿在臉蛋和額頭上輕撲幾下。搭配淺粉色的坎巾、紅底福字的官補、天青色的海水江崖,插上令旗、長耳朵,一個俊秀中飽含威武、端莊中透著稚氣的兔兒爺就出現在面前。
兔兒爺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經融進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張忠強曾經去海外開展文化交流,一位80多歲的老人和他104歲的姐姐看到兔兒爺后激動得流下了淚水,“看到兔兒爺,就想起童年的歲月!”
張忠強自幼生長在琉璃廠一帶的延壽街,他對兔兒爺的喜愛,源自在胡同里玩泥巴的經歷。“那時到處找砂土,看見什么就捏什么。”高中畢業后,張忠強在一家工廠做毛筆,業余時間在賓館門前銷售自己捏的京劇臉譜、十二生肖、小泥人等,很受游客歡迎。2015年,他被北京彩塑第四代傳承人雙彥收為弟子,開始系統地學習兔兒爺的制作技藝。
“傳統技藝必須不斷創新,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張忠強說。他先后設計制作180多款兔兒爺,傳統的“山子”兔兒爺搭上蘿卜白菜南瓜寓意“蘿卜白菜保平安”,給王致和品牌制作吉祥物兔兒爺“王小和”。眼下,他正在創作與二十四節氣、北京20座城門相結合的系列作品,“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款兔兒爺已經上市。
入行20多年,張忠強制作了上萬個兔兒爺,作品先后在俄羅斯、法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但他最大的心愿是開一家北京兔兒爺博物館。“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兔兒爺了解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張忠強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