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綻放在田野與鄉間——全國“兩紅兩優”風采錄之一
編者按:五四青年節前夕,共青團中央作出表彰決定,授予296個團組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授予389個團組織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授予481名同志(含追授1名)全國優秀共青團員稱號;授予342名同志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稱號。本報從即日起推出“兩紅兩優”系列報道,以鄉村振興、科技攻關、疫情防控、愛國戍邊等重點方向為主題,集中展現新時代共青團組織的擔當作為和團員團干部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
——————————
近年來,廣大團員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助力鄉村振興,扎根農村,干事創業。他們懷揣著學農、知農、愛農的情懷,深耕特色產業、幫助群眾增收致富,致力于服務一線、聚焦破解民生難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貢獻力量,絢麗的青春自此在鄉間田野綻放。
一群“急先鋒”
又是一年春耕時節,在位于浙江省淳安縣汾口鎮寺下村的水稻基地里,“二代新型職業農民”張騰格外忙碌。
受父親的影響,張騰大學畢業后,選擇把知識帶回家鄉,“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做好農業太重要了。大城市雖然好,但我的夢在家鄉”。
從最基本的育種、催芽做起,張騰跟著父親,一點點學習鉆研,逐漸掌握了水稻高產、生態栽培等技術,成長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2021年還成功創建縣級糧食高產示范方。
“既然選擇要做,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繼續把父親的事業做好,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微薄之力。”如今,張騰父子探索出了“稻鱉共養”“稻鴨共養”等共生生態農業模式,打造了稻香公園鄉村旅游點,不僅提升了效益,更為當地高效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助力。
在收獲的季節,常有一群年輕人活躍在湖南省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的田間,奔忙在掛滿枝頭的碩果下,對著手機屏幕滔滔不絕,他們就是當地的“電商青年軍”。
曾經,菖蒲塘村水果、苗木的售賣,都是靠農戶自行聯系客戶上門,或在馬路邊上擺攤,銷售渠道單一。如今,在菖蒲塘村團支部的帶領下,“電商青年軍”隊伍從0到1到N不斷壯大,有人負責網站銷售,有人負責網店運營,有人開辟微信渠道,有人擅長直播帶貨。截至2022年年底,菖蒲塘村電商隊伍已有50多名成員,電商年創收入達800多萬元。
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團總支的支持下,當地已經有40多名年青年回鄉就業創業。他們一方面探索提升炭基富硒健康農產品價值、改進種養方法,另一方面通過生物質炭實現改土、促生、增產、提質,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在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大三開始積累創業經驗的羅威回到家鄉,開啟了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的全新之旅。他牽頭成立了劍川縣青年創新創業協會,擔任會長及團支部書記,服務劍川青年創新創業。“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作為新時代鄉村青年,我將努力吸引更多青年伙伴返鄉,一起發展,共同致富。”
鄉村要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的“余村全球合伙人”計劃,根據余村產業發展和資源現狀,尋訪、聯合全球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機構、企業等開展鄉村共建事業。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余村團支部與9所高校達成長期實習創業基地合作,吸納60余人次在余村大景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實習實踐,引進優質青創項目10余個,提供大學生就業崗位150余個。
深耕特色產業
95后農民陳一帆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自主培育出不用煮就可以吃的“牛奶水果玉米”,成功打響了太倉水果玉米品牌。
對于選擇農民這個職業,陳一帆說:“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不怕吃苦,不怕曬黑,我喜歡這個職業,我就是一名普通的90后現代農民,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在河南省舞鋼市楊莊鄉“青年返鄉創業基地”里,有一個占地192畝、總投資近4000萬元的金菇菌業產業園,這是2019年由返鄉創業青年創辦的特色產業。
金菇菌業產業園內建有120棟標準化香菇大棚、制棒車間、香菇醬廠、有機肥廠,制棒產能達到150萬棒以上,研發有“香菇脆片”“金菇酒”等附屬產品,探索實行“菜、瓜、菌”輪作種植模式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土地收益率。
在楊莊鄉,除了金菇菌特色產業,返鄉青年還投資創辦了“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基地、羊肚菌種植園區,拓展鄉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服務。在這些優秀青年的示范帶動下,全鄉經濟總量加速壯大。2022年,全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1%,財政收入增長17%。
作物學是四川農業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科,擁有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農業領域的科研平臺和科研能力處于國家領先水平。
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2019級農學專業2班團支部充分發揮這一優勢,以“提升自我、服務社會”為目標,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在學習與應用、校園與社會之間搭建實踐的橋梁,實現學習中夯實基礎,實踐中靈活轉化,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大二暑期,該團支部攜手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向當地農戶宣講推廣“四川及周邊特困山區馬鈴薯產業關鍵創新技術”,專項解決特困山區馬鈴薯種薯活力低、栽培措施落后、產值效益低等問題。
除此之外,該團支部負責人介紹:“支部成員幾乎全員投入到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實踐中,形成以自身專業為基礎的品牌項目。”
據了解,這項技術兩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項目依托四川省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團隊,在三臺、犍為、廣元等9個試點地區調研大豆、玉米種植情況,為農戶講解復合種植技術的要點和優點,累計影響農戶500余戶,助力該技術在四川乃至全國的進一步推廣。
支部成員還將該志愿實踐轉化為雙創成果,獲得了志愿服務大賽全國銀獎,“互聯網+”全國銅獎、省級金獎等榮譽,讓更多人看見了新時代農科學子在鄉村振興事業中的貢獻。
鄉情暖人心
“作為醫學生,要有多為社會做善事的意識,如果能把熱愛的志愿服務與所學的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更是意義非凡。”帶著這樣的信念,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9級本碩博一體化臨床天元創新班團支部走出課堂,邁向社會的各個角落。
團支部組成“天元疫行”校級重點實踐團隊,在鄉村開展常見病防治問卷調研,針對常見慢性病、傳染病、惡性腫瘤以及新冠變異株、疫苗選擇等問題制作了10期科普視頻,讓2000余人受益。
團支部還關注到農村老年人慢病管理問題,主動前往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了解慢性病的診療情況,成立“白衣護心”公益社團,深入兩個鄉鎮、69座村莊,入村篩查19120人,將1054名房顫病人納入管理。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團支部“益岐成長”項目被列為團中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項目。每周一到周五放學后,在下岐村委的一間兒童活動室里都自動聚集了20多名小學生。社工和志愿者們充當“臨時小老師”,為同學們輔導作業,教他們閱讀、手工和朗誦。為進一步豐富課堂內容,拓寬孩子知識面、促進文化交流,該項目還多次邀請亨里村和通灣洋村的畬族少年,共同參與益岐環保小分隊和藝術、手工、閱讀等活動。
“希望能為與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孩子做點什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級英語專業本科生寸婷婷返鄉服務的種子在心中發芽。
“家鄉的小學英語學科師資極度匱乏,學科結構不均衡,孩子們‘聽不懂、說不出、讀不對、寫不好’”。寸婷婷設計英語教學計劃,通過線下、線上帶領留守兒童學音標、讀單詞、練口語、譯句子、寫作文,共同感受“寓學于趣”。
根據孩子們的需要,寸婷婷還拓展了興趣課程、感恩教育宣講、愛國愛黨教育等服務項目,為兒童健康成長貢獻力量。
對鄉村而言,教育振興的腳步不應止于兒童。2022年寒假期間,寸婷婷通過在外打工的親戚了解到,不會說普通話、不會寫漢字是他們在外工作的困窘之處。普通話的普及有利于發達地區的技術等要素進入鄉村,通過電子商務等方式促進特色產品銷售;同時,普通話與地方方言相結合,也能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新型服務業。
“別人是‘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對于我們來說,普通話學習是另一條致富路。”調研過后,寸婷婷心里燃起了推廣普通話和漢字的熱情。“今年我將繼續拓展活動開展范圍,逐步覆蓋全縣,為更多的孩子送去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同時把推普廣泛落地,為家鄉發展盡一分綿薄之力。”寸婷婷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實習生 麥少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