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安委會綜合檢查組抽查檢查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以“一萬”的努力防止“萬一”發生
包頭鋁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VR等虛擬現實設備模擬安全生產突發情況來培訓員工,綜合檢查組成員現場體驗這些設備。
在國務院安委會檢查期間,“靈魂拷問”在一些企業頻頻“上演”,有人被難住,也有人對答如流。內蒙古自治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風險隱患的防控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尤其是今年發生的煤礦坍塌事故,讓人警醒,安全生產不能有須臾放松。貴州省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拉出清單,對標整改,“問題不整改,絕不放過”。
在素有“西南煤海”之稱的貴州六盤水,礦產資源富集、礦山企業眾多,采煤、發電的機械不停運轉,煤炭資源在這里轉化為強大的電能,其中一部分將輸送到1000多公里外的東部城市,從而完成“西電東送”的使命。
但這里一些煤礦的開采條件可以用“體弱多病”來形容,面臨喀斯特地貌、地下瓦斯含量高、開采條件復雜等挑戰,企業往往需要加倍付出才能保證生產安全。
上個月,國務院安委會綜合檢查組第三組(以下簡稱“綜合檢查組”)分別走進了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對當地的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的12家企業進行專項抽查檢查和明察暗訪,為當地企業“把脈問診”,以便“對癥下藥”。
此前,綜合檢查組還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的11家企業進行了“把脈”。
在這些地區,綜合檢查組“診”出不少“病灶”。比如,停采露天礦部分區域坡度過陡且部分平臺存在裂隙,一些企業安全培訓“走過場”,個別企業隱患排查整治不夠徹底……
對于相關企業來說,事故常隱藏于被忽視的細節中,企業剛把舊隱患整改了,新隱患可能就來了,這需要企業及相關監管部門以“一萬”的努力將隱患扼殺于“搖籃”,來防止事故“萬一”發生,盡全力筑牢企業生產的安全防線。
對企業安全生產進行“靈魂拷問”
“礦區的邊界牌、警戒線都設了嗎”“采礦區有人居住怎么辦”“多層煤同時開采,礦區是否存在垮塌陷落風險”“采空區地表是緩慢下沉還是劇烈下沉”……綜合檢查組對貴州金佳礦的工作人員發出了連珠炮式的“靈魂拷問”,每一問都直擊安全生產一線可能存在的隱患,也直抵老百姓最關心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
在現場,金佳礦礦長胡東亮對這些問題一一作答。針對多層煤同時開采的相關問題,胡東亮介紹,該礦已對揭露的20個采煤層進行了瓦斯參數測定,其中主要開采的煤層有6個,采用上、下保護層聯合開采的方式。因為開采的煤層相對較少,礦區采取了“技防+人防”的方式進行監測預警,主要由人不斷巡查。
目前,該礦正在加大采煤的智能化改造力度,已經投入了1.05億元,建成兩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建成后的綜采工作面可實現減人30%-50%。
綜合檢查組副組長、自然資源部礦業權司一級巡視員朱振芳指出,煤礦智能化改造是一條兼顧發展和安全的好路子,尤其在提高本質安全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采空區地表不管是緩慢下沉還是劇烈下沉,一旦出現窟窿,上面有生產生活的人,‘咚’地掉下去了,事就大了。”朱振芳指出,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產生的背后往往是人們麻痹大意或者抱有僥幸心理。他提醒,雖然沒有發生事故,但是針對潛在風險,絕對不能麻痹大意,“預防監測預警一定得抓好。”
對此,綜合檢查組建議,該礦的地表采空區要設置警戒區,布置警戒牌,避免人員誤入。同時,企業需要定期對地表塌陷情況進行巡查,及時處置相關隱患。
另外,針對當地喀斯特地貌的不穩定等特性,綜合檢查組建議,企業可以借助遙感衛星等手段,加強煤礦采動區巡查和監測,加大事故災害監測力度。
一般來說,企業“自查”可以將風險防范的“關口”前移,“自查”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2022年,貴州盤江電投發電有限公司排查出隱患212項。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隱患已全部治理。今年,在該公司進行歲末年初的隱患排查時,又排查出隱患83項。
“這么短的時間,怎么又排查出這么多隱患?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朱振芳表示,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企業在排查隱患上確實花了力氣;另一面則是企業隱患排查整治不夠徹底。他指出,企業不僅要能發現隱患,還要有整改措施和處理結果,實現閉環管理。
煤礦停采兩年 臺階出現裂隙
作為能源大區,內蒙古自治區肩負的能源保供“擔子”可以說是全國最重。2022年,內蒙古自治區實現煤炭產量12.2億噸,完成煤炭保供任務9.45億噸,保障了全國29個省(區、市)的用煤需求,是名副其實的能源保供“壓艙石”。
伴隨而來的是,這里礦企點多面廣,監管難度持續“加碼”。去年以來,當地共成立了3000多個督導檢查組,進入11萬戶企業,排查出問題5萬余項,其中,已完成整改4.6萬項。
礦企是此行檢查的重點領域之一,綜合檢查組走進了多家煤礦和非煤礦山,這些企業整體情況較好,一家停采的煤礦是例外。
綜合檢查組對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天賜源煤炭有限責任公司進行了“把脈”。這是一家露天煤礦,近3年內未發生過安全事故。礦區內部分土地屬于當地農民,露天開采需要租賃這些土地,因雙方未能達成一致等因素,該礦已停采兩年。
乘車抵達后,朱振芳看到,該企業證照齊全,作業面臺階規整,作業車輛設備停放整齊,邊坡監測等設備也在運轉中,僅從外表來看,該礦山的整體情況不錯。
“總覺得不放心。”于是,朱振芳與綜合檢查組其他成員徒步爬山1小時,沿露天礦剝離臺階認真查看,發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隱患。
綜合檢查組成員、煤炭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專家指出,據礦長描述,該礦山的臺階寬度和高度設計均為10米,但實際上,部分平臺寬度不足10米,且礦山頂部臺階高度部分超過20米,臺階明顯超高,坡度也過陡。
值得關注的是,該采場的煤層上部巖體是沙礫巖,較松散、不穩定,檢查組發現了3處較大裂隙,存在滑坡風險。綜合檢查組專家解釋,平臺長時間無人作業,沒有向前推進,下部巖層發育處易受上部巖土擠壓,而產生裂隙。他說:“冬夏冷熱交替,雨后是最容易滑坡的,尤其是暴雨,泥漿或者碎石塊灌到裂隙中去,可能會把裂隙擴大,滑坡風險進一步增加。”
綜合檢查組到達時,礦山處于停采狀態,但礦企不能停管。對此,綜合檢查組要求,該企業要嚴格按照設計要求施工,確保平臺高度、寬度、坡度符合設計要求,并加強對隱患處的監測與管理,尤其是必須對邊坡進行監測與維護,避免滑坡事故發生。同時,要設置警戒區,在易塌落危險區域處理完之前,嚴禁人員進入平臺上、下危險區域。
安全生產最怕“走過場”
企業隱患排查整治不徹底背后往往是工作人員安全意識較為淡薄。
“礦山的風險等級是怎么劃分的?分別是哪四種顏色?”當綜合檢查組一行人走進了包頭市固陽礦山有限公司時,綜合檢查組專家、華北科技學院公管專業(應急管理)系主任李澤荃現場對礦場的工作人員進行提問。起因是他在該企業的一張風險管控清單上看到,風險等級一列寫著“一般危險、稍有風險、顯著風險”等不規范的說法,隨即現場進行了提問。
這一簡單的考題卻難住了固陽礦山有限公司安全管理負責人,他遲疑了一會兒,未答出來。對此,綜合檢查組成員指出,作為安全管理負責人,對這些問題了然于胸是最基礎的。該公司安全管理負責人表示,已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將“全部整改”。
這樣的“靈魂拷問”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些企業頻頻“上演”,有人被難住,也有人對答如流。
“如果現在礦山發生滑坡,作為挖掘機師傅,該怎么辦?”當記者詢問該公司員工張永紅如何應對突發情況時,張永紅指出,“作為挖掘機師傅,要立即撤離現場,向車間或者主管匯報,人員必須立即撤離現場”。
張永紅介紹,每月他們都會學習采場安全注意事項、邊坡倒塌應急處置、風險辨識與隱患排查專業知識以及典型事故的經驗教訓等內容。張永紅與同事們還學習了此前發生的內蒙古一起露天煤礦坍塌事故的經驗教訓,他說:“誰聽到都怕了,那個事故教訓挺深刻。”
另外,在貴州省六盤水市奧遠商業廣場,綜合檢查組發現,這里的安全教育培訓缺乏總體培訓計劃,有些像“打游擊”。并且,在該商場2月份的建筑消防設施月檢報告中,檢查出的4項問題,僅有“已報修”三字,沒有任何處理結果。
朱振芳指出,消防安全檢查及應急演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能應付,還要動腦子,科學合理地設置避險點,采取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最好能做到“一句話說清楚,一嗓子喊明白”,真遇到危險時,能讓老百姓快速逃生,他說:“細節決定成敗,安全生產最怕‘走過場’。”
出重拳、下猛藥整治隱患
這些只是綜合檢查組為企業“診脈”的縮影。在現場,每當綜合檢查組指出問題所在,所有企業均表示:立行立改。當地相關部門也正在持續跟進整改進展。
企業是安全生產的“主角”,但在此次檢查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夠到位的企業并不鮮見。
綜合檢查組另一位副組長舉例,一些企業只是為了應付檢查,才臨時編寫了雙重預防機制相關文件,缺乏重視安全的內生動力。如果真出了事故,這樣會威脅企業自身,必須要進一步壓實企業安全生產的主體責任。
“企業主體責任壓不實,再多的檢查都沒用。”朱振芳表示,一些企業有制度、有規定,但只是掛在墻上,沒落在實處。他指出,解決隱患的根源還是在企業,企業需要從增強安全意識、加大安全生產投入以及提高企業核心能力等方面入手,提升安全生產能力。同時,監督檢查也要抓硬抓實抓細。
從數據上看,內蒙古自治區在監管上下了大力氣,隱患排查能力較強,但執法力度相對較弱。對此,綜合檢查組指出,當地要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執法。
2022年年初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了非煤礦山領域歲末年初安全生產重大隱患專項整治督導檢查,截至綜合檢查開始,共檢查非煤礦山596礦次,巡查長期停工停產礦山107次,查出問題隱患1114項,但行政處罰僅5次。綜合檢查組副組長指出:“處罰不是目的,是手段,但如果手段不到位,目的可能就達不到。”
綜合檢查組在內蒙古檢查期間,一些礦企處于停工停產狀態,后續或將陸續復工復產。對此,綜合檢查組另一位成員指出,停工停產的礦山隱患容易堆積,在這些企業復工復產之前,需要先“把關”,合格后再準許開工。
在結束對貴州省的檢查后,綜合檢查組給出了如下評價,貴州省的安全生產仍處于爬坡過坎期,相關行業安全基礎薄弱,企業多、小、散、弱,管理人才相對缺乏。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當地自然災害比較多,如果發生自然災害,加上企業本身管理不到位,“天災”與“人禍”疊加,可能引起生產安全事故。所以,要時刻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進行更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把好安全關。
貴州省相關負責人表示,綜合檢查組找出問題很準確,下一步,貴州省將拉出清單,對標整改,精準地解決問題,落實閉環管理。他說,“問題不整改,絕不放過”。
“我區當前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內蒙古自治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綜合檢查組提出的問題,照單全收,并立行立改,舉一反三。
風險隱患的防控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該負責人還指出,尤其是今年發生的煤礦坍塌事故,讓人警醒,安全生產不能有須臾放松,這也暴露出了內蒙古自治區安全生產工作存在明顯的短板和漏洞,安全生產責任壓得還不嚴實,重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治還不到位。內蒙古自治區將在排查整治的同時,深刻吸取此次事故的教訓。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