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萬里“復刻”線下課堂
晚上10點,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早已結束了一天的繁忙教學,然而在位于中軸線西北處的陸佑堂里,一間教室在靜謐的夜色中燈火通明,授課仍在熱烈地進行。
這門課程是中山大學與喀什大學共同打造的西行慕課——《光學》,被稱為“中大最晚下課”的課程。授課教師是中山大學教授、物理學院黨委書記趙福利,學生則是遠在萬里之外的喀什大學6個教學班的272名學生。
近日,《中山大學推進“慕課西行”助力課程共享》案例成功入選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十大創新案例。2022年,中山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戰略部署,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啟動“慕課西行”計劃,與喀什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等多所西部高校達成合作,累計輸送在線課程49門次,有效推進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
喀什市是我國日落最晚的城市。根據當地的作息,趙福利將上課時間定于每周二晚上的9點到10點半。通常,趙福利上完課,解答完疑問,收拾完實驗課室,到家已接近12點。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個學期。
《光學》是中山大學物理學院的金牌課程之一,2017年在愛課程網站推出慕課,2019年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0年獲評國家級線上一流課程,輻射范圍涵蓋國內外,迄今受益者達4萬余人。以2022年國家智慧教育平臺上線并收錄《光學》慕課為契機,趙福利帶隊專程前往喀什大學了解需求。她發現,雖然喀大的硬件設備和師資力量都有很大提升,但仍缺少專業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實驗設備也有差距。
對此,趙福利決定充分發揮中山大學實驗工程技術人員的研發實力,將實驗教學特色融入課程。她帶領課程團隊及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的崔新圖、龐曉寧兩位老師,配合喀什大學理論教學進度量身定制實驗項目。“實驗要讓學生能在兩小時左右做得出來,他們就會有成就感,教學效果才會好。”趙福利說。
為了清晰、完整地展現實驗過程,課程采用了醫學手術專用的高清攝像機,多機位實時拍錄,并在實驗儀器上加裝高清攝像頭,專門拍攝實驗現象。
課程還將大國重器天眼FAST、自主研發的大面積光柵、新型的拓撲光學材料等,在適當環節中納入課堂教學,并充分采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實體實驗演示疊加理論講解等形式,贏得了喀什大學師生的一致好評。“老師上課認真仔細,課程內容和形式豐富有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賽皮丁·亞森說。
慕課如何做好線上線下同步教學?“這就好比是拍電影和演話劇的差別。”趙福利認為,關鍵之一就是要“有來有回”,師生能實現即時互動。于是,她聯合中山大學網絡與信息中心、第三方開發公司,合作搭建能夠最大化貼近線下教學體驗的在線教學平臺,為“慕課西行”提供良好的技術設備支持。
技術人員在幕后,教研團隊在臺前。《光學》教學團隊反復模擬演練,一次次實現技術突破。每節課上,網絡與信息中心和平臺開發公司還會派遣技術專員駐場,隨時解決技術問題,保障教學。
“中山大學《光學》教學團隊通過自主研發的仿真實驗、動畫等手段,使喀什大學的學生對光學有關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幫助他們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圖像。”喀什大學教務處老師李偉說,中山大學與喀什大學的“慕課西行”合作,打破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真正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十四五”規劃以來,國家明確提出數字中國戰略。教育部加快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建設與應用,依托平臺推動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近年來,中山大學夯實教育新基建工程,建設5G專網,打造“處處能學”的智慧課室和公共學習空間。在三校區五校園建成可支持高質量遠程互動的教學智慧教室246間,上線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建有123門國家級、省級精品慕課及20門國家級、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并依托國家超算廣州中心,主持研發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性能計算在線實踐教育平臺“超算習堂”,服務國內外1200多所院校師生,訪問量超過2500萬人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通訊員 邱清萌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