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復興助推云南大理鳳羽硯煥發新生
中新網大理3月16日電 題:國學復興助推云南大理鳳羽硯煥發新生
作者 陳靜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地國學復興,越來越多的客人聯系我訂制鳳羽硯臺,銷售量明顯提升。”云南石雕藝術大師、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鳳羽硯臺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躍堂說,他計劃推出手掌大小的便攜硯臺,讓傳承400余年的鳳羽硯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鳳羽硯產自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其石質細膩、硯石黑色、條理順直,有溫潤似“壽山”、細膩如“田黃”之稱,使用時冬不結霜、夏不蒸發、無異味、四季保水又易于研墨。相傳在清朝順治年間,鳳羽村將鳳羽硯作為貢品進貢,使鳳羽硯臺名聲大振。
張躍堂的父親楊世昌是鳳羽硯的第七代傳承人,也是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受父親影響,張躍堂1996年高中畢業后便開始學習硯臺制作,1999年和父親合作完成的兩方大硯臺“二龍戲珠”“龍鳳呈祥”被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作為精品收藏。2013年,張躍堂自己雕刻創作的“白菜硯”“深山尋隱”分別獲得云南省第六屆、第七屆工藝美術“工美杯”精品評選銀獎;2008年他被評為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2014年被評為云南省石雕藝術大師,慕名而來購買鳳羽硯的客人也越來越多。
“過去硯臺消費者多以專業書法家、收藏家為主,現在不同了。2023年春節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人上門訂制硯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張躍堂說,在近30年的學習鉆研中,他在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除傳統硯臺外,他嘗試用鳳羽硯的石料制作茶盤,受到消費者喜愛。在雕刻題材方面,他打破了龍、鳳、祥云等傳統圖樣,將白族民居、幾何圖案等應用到鳳羽硯中,“結合我們白族文化的傳統民居圖案最受歡迎,近期定做的硯臺都是以此為主題。”
在張躍堂的帶領下,妻子張重玉也成為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兩人先后培訓了30余名硯臺雕刻技術人員,其中12名已完全掌握了鳳羽硯臺制作的全部工藝流程。張躍堂和父親創立的鳳羽硯臺工藝品廠還開設了殘疾人培訓班,成為“云南省殘疾人就業示范基地”。
“現在喜愛國學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中小學開設毛筆課,對鳳羽硯來說是很好的發展機遇。”張躍堂稱,他計劃通過網絡直播等形式,將鳳羽鎮與廣闊世界鏈接起來,“如果更多人接受鳳羽硯、喜愛鳳羽硯,也能帶動鄉鄰增收致富,過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張躍堂的兒子也深深愛上了鳳羽硯文化,主動選擇到云南藝術學院學習國畫及設計,正在上大三的他會自己動手設計、制作鳳羽硯送給同學。張躍堂期待,下一代人能在鳳羽硯制作中有更多創新,推動傳統文化“傳下去”“走出去”“活起來”。(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