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多出的6600億怎么花
今年預算報告里的兩個數字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建議,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擬按3%安排;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
這條建議在預算報告里有更詳細的安排。3月6日下午,全國人大代表小組會議審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吳麗祥特別注意到了這兩個數字。
她算了筆賬:今年赤字率擬按3%安排,比去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赤字比上年增加5100億元;新增專項債務限額3.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2023年,政府將多籌集6600億元財政資金,為什么?怎么花?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也注意到這兩個數字,他的評價是:既保持一定擴張力度,又不一味擴張刺激,財政政策與產業、社會等多項政策協同考慮,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緊平衡狀態下,在多目標下尋求最優解或次優解。”
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應對這些風險挑戰,需要加大財政宏觀調控力度,優化政策工具組合,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
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財政政策取向、安排提出明確要求。會議要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積極”首先反映在赤字率的安排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3%的赤字率是兼顧各方面,一個比較合理的安排。
他解釋,之所以要調高赤字率,主要是考慮到今年經濟形勢復蘇的基礎很不穩固,各種不確定性因素還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加大財政政策對沖風險的力度,為宏觀經濟運行注入更大的確定性。
此前,市場對2023年赤字率是否應該突破3%存在廣泛爭議。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都以《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赤字標準作為參考——赤字率不超過3%,負債率不超過60%,即是所謂的“國際安全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赤字率始終保持在3%以下,只在2016年和2017年預算赤字率達到3%的水平,近些年為了應對疫情沖擊,財政赤字率一度突破3%國際安全線。比如2020年赤字率首次提高至3.7%的歷史高位,但兩年后就重回3%的紅線以內。今年我國盡管提高赤字率,但未突破3%。
吳麗祥說,適當提高赤字率,有利于保證支出強度,在擴大總需求、對沖外需下行,同時能夠更好支撐落實完善減稅降費,提高經營主體活力。“當前我國赤字率和債務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相對較低,這樣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我國政府預算由4本賬構成——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赤字計入一般公共預算賬本。
“今年新增赤字5100億元,全部是中央赤字,通過國債發行彌補,這實際上就是中央更多地加杠桿、轉移支付給地方以緩解地方壓力和防范債務風險的體現。”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說。預算報告列明了這筆錢的具體去處。
預算報告顯示,2023年中央本級支出37890億元,增長6.5%。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儲備支出、國債發行付息支出、國防武警支出后,中央部門支出增長0.8%,重點保障教育、科技等領域支出。比如,教育支出1554.79億元,增長2%;科學技術支出3280.34億元,增長2%。
此前,財政部部長劉昆曾描繪過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路線圖”——今年的加力點主要有3個:在財政支出強度上加力、在專項債投資拉動上加力、在推動財力下沉上加力。
羅志恒表示,今年專項債較上年增加1500億元,規模上升,短期內有利于擴大基建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穩定總需求;中長期看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
多位經濟學者比較了今年專項債總額和增量的數值,數字背后透露出的關鍵詞是“穩妥”。
劉尚希說,當前仍需要擴大政府投資,來對沖經濟下行,因此專項債額度繼續保持增長。不過為了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今年專項債額度同比增幅并不大,從實際使用的專項債規模和實務工作量來看,今年的這種安排是比較妥當的,同時也考慮了調整中央與地方的債務結構。
自2015年我國地方政府首次發行專項債以來,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總體呈現快速增長,從2015年近1000億元增至2022年的超過4萬億元(包括動用5000多億元結存的專項債限額)。專項債成為中國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
去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擴大內需將成為今年國內經濟工作的主線。就如何落實“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要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今年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8萬億元,加快實施“十四五”重大工程。
為了盡早發揮債券資金使用效率,保障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當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60%以內,提前下達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這也使得各地能將發債時間提前到1月。
今年財政部頂格提前下達的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額度,總規模首次超過2萬億元,這筆巨額資金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發行,主要投向市政和產業園、交通等基建領域,是政府促進投資、帶動消費擴大內需、促就業穩增長的重要舉措。
事實上,這筆資金已經在多個民生領域發揮了作用。吳麗祥說,以天津為例,今年天津謀劃實施“十項行動”重點落子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城市空間要素優化等10個方面,確保財力向促發展、保重點、惠民生聚集。“確保中央給予的寶貴政策資金全部轉化為‘民生工程’‘效益工程’‘精品工程’。”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有度,用之有道”是現代政府履行職能的必然要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句話被代表、委員反復提起——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
2014年首次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李克強總理提到:“民之所望是我們施政所向。要牢記責任使命,增強憂患意識,敢于擔當,毫不懈怠,扎實有效解決問題,決不辜負人民的厚望。”
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