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208間“希望小屋”陪伴困境兒童自信成長
一張1.2米的粉色木質床,一張粉色書桌設有抽屜、書架、置物架,還配備了臺燈、靠背椅……不久前,8歲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郝家橋回民小學三年級學生麗麗(化名)收到了一間由團靈武市委工作人員送來的“希望小屋”:依托麗麗家原有房屋,內飾新增了獨屬于麗麗的學習用具和生活家具。
此前,麗麗的家居環境很簡陋,沒有書桌,與家人同住一屋,炕頭不遠處就是電視機,寫作業時難免受到干擾。“感謝愛心人士張宗銀送來的書桌、小床、衣柜和漂亮的窗簾。收到這些東西,我非常開心。我將珍惜這么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對我的關愛,將來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她說。
團靈武市委的這項公益舉措,是踐行團寧夏區委“我為青少年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為辦好自治區“青少年小實事”,團寧夏區委、寧夏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于2022年5月共同發起“希望小屋”兒童關愛項目。作為“希望工程”的重要延伸和轉型升級的突破方向,該項目關心關愛全區6-14歲的經濟困難家庭兒童,包括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孤兒、見義勇為人員和烈士的未成年子女、城鄉家庭困難留守兒童,依托原有住房,嚴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堅持“一戶一策、一屋一檔”,購置男、女生專用的學習用具和生活家具,為孩子們打造獨立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去年,全區共立項建設“希望小屋”208間,正陸續交付使用。
“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受助兒童因為有了‘希望小屋’變得更自信了。”團寧夏區委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寧夏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王存博參與了“希望小屋”的建設、驗收、捐贈等工作。他介紹,去年,寧夏青基會聯系安排各市、縣(區)團委入戶走訪,詳細了解摸排上述兒童的居住環境、住房安全狀況、監護人受捐意愿,掌握他們真實的學習生活情況,積極接受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捐贈,對已建成的“希望小屋”嚴格進行質量檢測驗收。
“目前還沒有形成長期的關心關愛幫扶機制。”王存博在走訪中注意到,一些留守兒童在獲捐“希望小屋”后,渴望能與志愿者有更多的交流互動。他表示,今后,寧夏青基會將繼續推廣“希望小屋”項目落地落實,密切聯系各市、縣(區)的團干部、西部計劃志愿者及社會公益組織力量,將物質幫扶與人文關懷結合起來,使“希望工程”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持久深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