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探訪為清東陵古建筑“添彩”的人
中新社唐山2月5日電 題:探訪為清東陵古建筑“添彩”的人
作者 白云水 孟潮
正值元宵佳節,剛吃過熱騰騰的元宵,康秀敏和馬振海夫妻倆便搬出一摞建筑彩畫圖案繪本,一起研究起來。節后,他們要帶隊開工,為清東陵古建筑修復完成彩畫修復工作。
康秀敏、馬振海家住河北省遵化市東陵滿族鄉南大村,清代時叫暮陵大圈,村子在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區域。南大村因守護暮陵(也就是建造失敗的道光陵)而建,村民都是清代皇家陵寢建造匠人的后代,一直負責皇家陵寢的維修工作。康秀敏夫妻便是清東陵古建油飾彩畫技藝傳承人。
1661年(順治十八年),清東陵開始修建,歷時247年,80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單體古建筑662座,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寢建筑群。除了恢宏的殿宇,其古建筑上的彩畫也大放異彩。
清東陵古建油飾彩畫技藝,是以清代官式建筑彩畫為范式,以和璽、旋子、蘇式彩畫為主要類別,采用傳統材料,遵循傳統工藝做法的一種傳統建筑裝飾技藝。
“大批彩畫匠人開始在東陵地區安家落戶,專門從事陵寢油飾彩畫修繕。”康秀敏說,她祖上便是當時留下來的初代彩畫匠人。
“從記事起,我就在東陵里跑來跑去,看著父兄登著高架子,聚精會神地描繪殿體上的紋飾,自己也會入神。”康秀敏講述道。
康秀敏和馬振海從十幾歲開始學習彩畫技藝,師從康秀敏的父親康銀。幾十年來,夫妻倆經歷了孝陵大碑樓、孝陵、孝東陵、景陵、定陵、惠陵內外檐彩畫及木裝修油飾維修,成為這一技藝的傳承人。
作為守護清東陵的彩畫匠人,1997年,康秀敏夫婦找到本村的技術工人,組成古建筑彩繪隊,憑借高超技藝,逐漸接到全國各地的技術邀約。從北京頤和園長廊,到湖南張家界天門山寺,再到云南昆明真慶觀廣場,他們的古建筑彩畫作品遍布全國多地。
然而,這一技藝實屬小眾,康秀敏和馬振海也時常為傳承一事擔憂:“彩畫工程少,造價高,這樣的小眾行業,只靠手藝不足以養家糊口。經驗豐富、技藝水平高的彩畫工匠不多了,學習它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
“現在全村會這門技藝的有160多人,我們也重點吸收了一些年輕人進來。對我們手藝人來說,傳承是大事,要多帶學生。”康秀敏說。
翻開馬振海整理的作品圖冊,和璽彩畫的莊重絢麗、旋子彩畫的瑰麗奇巧、蘇式彩畫的靈活雅致盡在其中。在夫妻倆心中,能為古建筑“添彩”,把傳統技法傳承下去,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談及清東陵古建油飾彩畫技藝,清史專家、清東陵博物館館長李寅介紹說,幾百年的實踐中,東陵彩畫匠人保存了一整套規制完整、工藝完善、操作手法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油飾彩畫施工技藝。做好傳承工作,對清東陵文物建筑彩畫歷史信息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傳統彩畫技藝的保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