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土地上開啟“二次西遷”之旅
作為土生土長的交大人,我1999年入校,2010年在美國完成博士交流項目回國,我的本科、碩士、博士都是在西安交通大學獲得,然后又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從事了4年有余的物理學博士后和項目科學家工作,2015年回到母校任教至今。
2015年是我面臨人生選擇的十字路口,許多國內外科研院所和高校向我拋來橄欖枝,但是飲水思源的情愫一直在心中,進一步縮短祖國東西部差距尤其是科教差距的夢想一直在心中,所以我懷著一腔報國的熱情直接回到了西交大。
那年9月,我回到母校報到。當我初次走進興慶校區校園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校園正門的第一個雕塑——飲水思源碑。飲水思源的出處是南北朝時期南朝人庾信42歲時在當時的西魏都城長安,寫了一首《征調曲》,其中有一句是“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這座飲水思源碑也是百年交大的標志性建筑。再往南走,是迎面而來兩排高聳入云的梧桐樹,這條路被交大師生形象地命名為梧桐道,這些樹隨著當年的西遷前輩而來,歷經數十年的風雨,當年的幼苗已成今天的大樹,我們仿佛能聽到它們在不停訴說著120余年交大歲月的歷程。
20世紀50年代,在黨中央、國務院為西部大開發、為全國工業經濟發展布局進行規劃建設的大背景下,一張“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紅色車票,一段跨越1500公里崇山峻嶺的鋼鐵專道,一大批愛國、堅決、勇敢、能吃苦、講奉獻的西遷前輩,聽黨指揮、跟黨走,從黃浦江畔背起行囊來到渭河之濱,鑄就了西遷精神的血脈力量。
繼續邁步,穿過騰飛塔,高聳而起、經卷滿屋的就是“錢學森圖書館”。錢學森是我們最尊敬的學長之一。1957年3月25日,錢學森在寫給時任交通大學校長彭康的信中說道:“我的最高希望是明年能到西安參觀母校新址。”走入館內,首先感受到的是錢學森學長的題詞:“希望西安交通大學全體師生要繼承和發揚母校優良傳統,熱愛祖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報效人民,在21世紀,努力把西安交通大學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就是在這樣一所學校讀書、學習、成長,在課堂、書本、實驗室之外,我們會時刻感受到千年文化的積淀以及西遷至今那種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流淌,總是在周邊人的一言一行中,總是在一物一跡中,可以讓我們隨時找到一張安靜的書桌,尋得一片心底的清靈,明辨祖國發展的需要,掌握社會需求的本領,牢固愛國奉獻的初心,堅定科教報國的使命。在這里,我們在厚重的精神積淀中,向著新時代科技發展和社會融合的第一線堅定前行。
交通大學創建120多年來飽經滄桑,但上世紀50年代的內遷西安,卻要算它有史以來所經受過的一場最嚴峻的考驗,因為它不是短暫的支援,而是世世代代永久的扎根。遷校中的幾載風雨年華,乃至60多年來扎根大西北的漫長歲月,無論對學校還是對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因為它需要人們舍棄太多太多熟悉的東西,勇于去一個陌生和艱苦的地方肩負重大使命、攀登新的高峰。正如我們看到的,當年的師生員工對此作出了應有的回答。
在眾多西遷事跡中,我想向大家講述一位物理學科長者的故事。他就是與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中共中央書記處原書記胡喬木、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等同為摯友的物理學家殷大鈞先生。
殷大鈞第一時間響應國家的號召,雖然自己身患胃病并且家有88歲老母,仍然毅然告別繁華的上海,帶頭舉家西遷。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殷大鈞堅守教學建設一線,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他上課從不帶講稿,所用到的公式、數據、可查閱的參考書等都能當場準確無誤地給出。而且,殷大鈞還積極投入到全國性教材的編寫、名著翻譯、交大物理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建立等大量工作中,為西北乃至中國物理學的發展作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正是在“西遷人”的言傳身教之下,才有了我們年輕人今天在三尺講臺上的從容瀟灑。西遷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一位交大人心中,精神上的振奮迅速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我在回校之后,沒有任何耽擱,迅速展開我的科研工作。
因為我們實驗所需的冷凍電鏡平臺造價比較昂貴,為了不給學校增添太多的負擔,同時也為了探索多學科交叉互融的創新模式,學校的物理學科、化學學科和生物學科主動聯合起來,在學校的支持下,將沉甸甸的信任和資源毫無保留地交給了我。
就這樣,雖然一切從頭再來,但我們又一次像西遷前輩一樣,用自己的雙手、集體的力量、交大的情懷和西遷精神的激勵,將所有阻礙的困難層層克服,硬是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從零起步,建設起了具有國際一流特色的科研平臺,并在學校的統一管理下實現了相關設備的完全開放共享。
2017年,我和團隊成員懷抱著探索“新世界”的激情和“一定要踏踏實實做出來”的干勁兒,經過日日夜夜的實驗,終于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張自然條件下非正常價態物質的清晰圖像,為后續的研究打開了一扇閃耀著真理之光的大門。這張圖片,我打印出來一直張貼在辦公室門后,時不時地看一下,總是能讓自己像打了“強心針”一樣充滿了力量。
在基礎學科大樓里和我們一樣沒有離開辦公室的教師不在少數,放眼整個西安交大,這樣的教師還有很多很多。我想,這可能就是交大人“西遷精神”的血脈傳遞,是一代代“西遷精神”新傳人的奮斗成長,是一群群新時代科教工作者的拼搏。
也就是在那一年,在祖國“一帶一路”倡議、復興圓夢思想的指引下,我們迎來了再次西遷的號角。交大人在持續邁出自己的腳步,我們建設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發起了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不斷強壯“雙一流”體魄,我們甚至又一次站在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探索前進道路的最前沿。
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為例,這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創新驅動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平臺,是作為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之一。創新港項目按照“國家使命擔當、全球科教高地、服務陜西引擎、創新驅動平臺、智慧學鎮示范”的總體定位,旨在破解產教融合瓶頸問題,探索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大學與社會的深度融合,持續瞄準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努力打造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交大樣板,探索21世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形態。
1956年至今,交通大學師生響應黨的號召,在“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偉大征程中,數代學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形成了“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在這一精神的鼓舞鞭策下,學校立德樹人、科技報國,為國家、特別是大西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卓越貢獻。
時代總是在發展,作為新時代青年科研人深感幸福,因為實現物質生活的富足本來就是前輩為之奮斗的目標;但同時,我們也很明白,祖國的發展和需求在隨著時代而演變,精神傳遞的是初心和使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行動內涵。
作為交大新時代的青年教師和科研人,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緊追隨著西遷前輩們的足跡,不畏艱難、開拓創新,牢牢扎根在祖國的西部,貢獻自己全部的青春力量。
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張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