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兩會變發展藍圖為“施工圖”
坐在天津市兩會的會場上,天津市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張興會時刻感受到一種快馬加鞭的緊迫感,“大家建言獻策的熱情非常高,歸根到底談的都是發展”。
幾乎每一位參會者都有類似的感受。今年首次當選天津市政協委員的青年企業家陳奕超聽了天津市市長張工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后,最大的感受是,“字里行間呼之欲出的就一個詞——發展”。
2023年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有150處提及“發展”二字。天津市將今年的GDP增速設定在4%左右,并提出“今后5年,經濟總量力爭達到兩萬億元左右”。
天津市人大代表、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夏青林認為,這樣的指標設定是客觀的、實在的。報告明確了今年乃至今后5年發展的“十項行動”,實實在在地將一份藍圖細化為“施工圖”,讓每個人的奮斗目標都變得“精準具體”起來。
站在面向未來5年的“施工圖”前,張工表示,全市要“以釘釘子精神,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年接著一年干”。
奮斗的坐標更清晰
張工說,過去5年,是天津發展極不平凡的5年。天津經歷了調結構、換動能;通過主動轉變觀念,把戰略重點轉移到拼質量、拼效益、拼結構優化、拼綠色發展上來,“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財稅結構不斷優化”。
2022年天津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6萬億元左右,經濟指標逐季向好。很多代表委員坦言,經歷了3年抗疫,今年要想實現4%的經濟增長,并非輕輕松松就能達成。
為了讓宏偉藍圖細化為“施工圖”,再進一步轉化成“實景圖”,報告明確了未來5年天津要集中力量實施的“十項行動”,同時細化了2023年針對各項行動的具體工作任務。這十項行動涵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等領域。
張興會認為,“十項行動”是將黨的二十大部署要求進一步細化的天津實踐,有明確的時間表、路線圖,找準了天津發展的特色,體現了不少新思維,追求的是真正的“落地見效”。
會場中,每名代表委員都能從這份沉甸甸的“任務表”中找到自己的奮斗的坐標。
讓夏青林感到振奮的是,報告中提出“五大開發區在改革開放上當先鋒、打頭陣,在高質量發展上當主力、作引擎”的目標。他表示,濱海高新區是信創產業的主要聚集地,“打造中國信創谷”也被寫入報告。
海河實驗室是天津市最高層次的科技創新基地,也是一個科技資源共享和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平臺?!拔覀円呀洆碛袃蓚€海河實驗室,加上一個即將掛牌的、高新區的海河實驗室占了全市的半壁江山?!毕那嗔直硎?,下一步要圍繞海河實驗室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把從0到1、從1到N的系列工作做得更扎實,把創新平臺做大做強,以此來引進技術、產業和人才?!?/p>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節點城市,寶坻區被稱為“京東黃金走廊”。不久前開通的京唐、京濱城際鐵路在寶坻站交匯。報告指出,“要主動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市人大代表、寶坻區區長郭康偉表示,要把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龍頭牽引作用及高鐵樞紐站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好,既抓住重點項目支撐,又抓住創新驅動這個動力源,打造出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創新的步子邁得再大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天津市兩會上,一個熱度很高的話題就是,如何讓科技創新更好地賦能高質量發展。
報告提出,今年天津要“聚焦建設創新策源地,著力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大學機器人與自主系統研究所副所長、博導齊俊桐建議,發揮先進制造基礎雄厚等方面優勢,構建起一流的智能科技創新體系。
在他看來,天津有發展智能化、無人化裝備的優勢,“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在天津就可以解決”,但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核心研發設計領域仍有較大差距。他建議圍繞智能無人裝備,由天津大學牽頭聚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設置從科技專項到產業基金的一攬子科技金融政策,利用3-5年打造智能無人系統裝備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的步子能不能邁得更大一些”,這樣的聲音也頻頻出現在代表委員的熱議中。
齊俊桐建議,引進高端科技創新研發企業要有天使投資者的心態,給懷揣夢想的創業者創造更寬松的環境;而培育企業時要有耐心,“看科技創新不應只看稅收產出指標,對研發機構應從更多維度來考核”。
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大學化工學院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教授陳剛建議,“構建國產儀器的優先采購制度”。他從事研發的精密儀器檢測設備此前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我們做了填補行業空白的事。”
為了破解大家對國產設備“不敢用”“不愿用”“支持政策落地不暢”等難題,2022年3月天津市出臺了《天津市促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的若干措施》。“這為科研儀器產業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進作用?!标悇傉J為,要把政策用好,培育國產設備的應用沃土。
如何把青年人才留下、用好
報告中多次提到了“人才”,提出要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將天津打造成為高端人才集聚地、產業人才薈萃地、青年人才向往地。
畢業于人民大學的陳奕超已經扎根天津薊州山區6個年頭了。他幫村里修道路、作規劃,誓言要在鄉村闖出一番事業。
作為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多年在農村創業的經歷讓陳奕超深刻感受到近年來農村風貌的顯著改善,“農民的綜合收入有了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了進一步提升”。但不容忽視的是,“農村的人才短板凸顯,特別是青年力量不足,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進一步推進的突出問題。”
他注意到,目前鄉村振興政策的著力點大多在項目補貼和基礎設施投資上,如今這些政策的邊際效益下降明顯。他建議,在既定的政策資金中,專門拿出一定比例,補貼青年人才下鄉。
他做了調研,天津市在10個涉農區創建了100個示范村,建議在此基礎上,打造具有天津特色的青年發展型鄉村試點,激發青春活力。同時,鼓勵企業家與下鄉青年結對子,讓青年與企業家各自發揮所長,整合資本、產業、人才、政策各方面的資源,共同賦能鄉村振興。
齊俊桐認為應牢牢抓住“高端人才引育”這個牛鼻子,“一些人才并不是博士、教授,也沒有獲過大獎,但他們對企業乃至區域經濟發展可能尤為重要,建議只要企業給高薪,就認定為人才,享受高端人才的政策優待”。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