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青年”為國守好科技新賽道
滴……滴……滴……
初冬時節,在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實驗室里,4臺正在同時運行的國產量子計算機發出陣陣低鳴。90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本源量子輪值董事長兼量子測控中心總監孔偉成,正在為即將發布的新型中國量子計算機“悟空”測控系統,做最后調試。
4臺量子計算機的對面,是國內第一條量子芯片生產線的測試線。潔凈無塵的實驗室里,同為90后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賈志龍也在這里為“悟空”調試其量子芯片——“悟空芯”。
“算盤和現有計算機的算力差距,就是現有計算機和量子計算機的算力差距。”賈志龍說,普通計算機運算15萬年的數據,量子計算機可能只需1秒。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在中國不同時期的“科技新賽道”上,總是有一群青年在奮力奔跑。
“中國最早一批搞量子計算研發的人是‘站’著研究的。當時的實驗室簡陋到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唯一的一把椅子被坐壞了,那就‘站’著工作。”回憶起20年前開啟量子計算研究的那一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郭國平依然唏噓不已:“那時候,我們幾個20多歲,感受到國外在量子計算上開始發力,意識到中國的量子計算必須立刻起步。”
當前,國內外量子科技主要在3個方向展開激烈競爭: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中國的量子計算機不能躺在實驗室里,要走出實驗室和科研院所、政府機構,和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產業化合力。”本源量子聯合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說。
在實驗室里,活躍著一群新時代“量子青年”的奮斗身影。本源量子有200多名科研人員,平均年齡不到27歲,科研骨干隊伍中碩士博士占比高達60%。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實驗室采訪時,看到量子計算機旁有一疊白大褂,沒有姓名也沒有編號。“夜深人靜時往往是突破科研難點的最佳時機,躺在床上入睡時最容易想到測控問題的新點子,然后馬上沖去實驗室驗證,經常會忘穿白大褂。”測控中心員工程萬青解釋說,后來部門索性在實驗室常備10多件干凈的白大褂,供夜里突發靈感的人使用。
靈感蘊藏在拼搏中。90后的李葉參與了本源量子發布的首款量子計算流體力學應用軟件——本源量禹的研發。“當時我們七八個博士、碩士擠在一個不足7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利用國慶假期,一起對著電腦不斷驗證、思考代碼模塊優化。”他說。
“就是憑著這股拼搏精神,這5年來,本源量子始終保持在國際量子計算‘第一方陣’。”采訪中,郭國平告訴記者,本源量子將在近期發布新型中國量子計算機“悟空”。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本源量子總經理張輝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這為企業和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他看來,當前還應當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據了解,本源量子牽頭成立了國內量子計算產業聯盟,近40家企業加入,重新整合了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和業務版圖。在應用層面,量子計算的算力能為金融、生物化工、醫藥、智能制造等領域賦能,將帶來一系列的行業變革。
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和創業者也能踏上量子計算所開辟的這條新賽道,本源量子搭建量子計算應用平臺,開發者不需要有量子計算的背景,只需要掌握經典的編程能力,就能夠開發量子應用,由此降低了門檻,促進了整個量子應用生態快速發展。
在這一應用平臺的支撐下,中國計算機學會第二屆“司南杯”量子計算編程挑戰賽即將開賽。該賽事面向在校大學生和社會人士,首屆就有近700支隊伍參賽,預計今年參賽隊伍會進一步增加,比賽將提升中國量子計算編程的整體水平,發現、集聚和培養量子計算編程人才。
“我們這一輩人更希望看到中國量子技術走向全球,一代代年輕人為量子信息產業貢獻力量。”郭光燦說。
(代群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