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糧倉”將儲糧平均損耗控制在1.2‰以下 減少糧食損失100噸以上
央視網消息:今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總產量創下歷史新高。“豐收”二字,不僅意味著田間谷物顆粒歸倉,也包含著從存儲到運輸、再到加工,這一糧食生產“后半程”上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
京杭大運河河畔,滿載谷物的船只駛向碼頭。一輛輛谷物運輸車從碼頭開出,來到扦樣質檢處。經稱重計量后,谷物從運輸車上被卸下,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送進糧倉。從運輸到入庫,整個流程幾乎全部自動化。
在“守糧人”眼中,糧食是活的,是一個個生命體,要保證它們有健康的呼吸,還要保護他們不受蟲霉的侵襲,科技創新就成了綠色儲糧的重要手段。在庫副主任劉林生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P20號糧倉。
P20號糧倉目前是滿倉狀態,進入糧倉需要登上6米多高的臺階。剛進大門,小麥香就撲面而來。
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糧倉里,卻處處是“智慧設計”。平整的谷堆下,分布著密密麻麻的各種探測器和接收器,其中,溫度傳感器就有240個,5排、12列、4層,它們就像一個個“哨兵”,24小時全天候監測著糧堆各處的溫度變化。
通過智能技術,對糧食進行科學管理,這里就是整個糧倉的控制中心。通過電腦,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糧倉,要控制糧倉的溫度、濕度等指數,只需要動動鼠標就可以完成。以多參數糧情測控系統為例,該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糧溫,并可以很好地與智能控溫、智能通風系統進行聯動。借助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浙江省糧食局直屬糧油儲備庫已經將儲糧平均損耗控制在1.2‰以下,這樣每年輪換時可以減少糧食損失100噸以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