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
中新網武漢11月18日電 (梁婷 王昱峰 魯黎)湖北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匯報會近日公布了該遺址多項考古成果。該考古發掘是近年來湖北地區一項重要的田野考古工作成果,也是全國宗教考古與建筑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
五龍宮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始建于唐代,明永樂年間大興,清代之后逐漸衰敗,成為遺址。是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有皇家與道家宮觀的兩個關鍵特點。
配合五龍宮文物保護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9月至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五龍宮中區南廂房以及南區進行整體揭露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7000平方米,發現房址10座及水池兩處,出土文物約1000余件。
目前,初步統計出土遺物計有陶、瓷、銅、鐵、木、骨、石、琉璃8大類。除大量的勾頭、滴水、板瓦、筒瓦、脊獸、脊筒等陶質和琉璃質建筑構件外,還有碗、盤、杯、碟、銅錢、硯臺、燭臺、鐮刀、發簪等生活用器,另有少量的真武像、靈官像、水簡、碑刻等宗教用器;遺物年代最早為漢(遺址解剖,建筑墊土內發現有漢磚),偶見宋(金),多為明清,延續至民國。部分瓷器、錢幣等可當標準器斷代,已形成一個可靠的年代序列。
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康予虎介紹,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水池底部的三組浮雕——五龍浮雕、龜蛇浮雕、火紋及玉兔搗藥浮雕(寓意日月),年代上限可至北宋,是湖北省內已知最早的宗教祭祀場所。
為深化武當山文化遺產內涵價值認識,發掘期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學、文獻學的研究基礎上,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開展古建筑學研究,與安徽大學、浙江大學開展建筑和造像材料的研究,與四川大學開展宗教學研究,均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專家們認為,五龍宮遺址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化,是湖北省內迄今為止發掘等級最高、遺跡保存最豐富的道教宮觀遺址。發掘的遺址規模宏大,又融于山水,為中國明代道教宮觀建筑布局和官式建筑工藝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