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為經濟發展注入“原動力”
【經濟界面】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從木工、抹灰到美容、時裝,從數控車到云計算……9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正在15個國家分散舉辦。目前賽程過半,中國代表團在已完賽的27個項目上獲得15枚金牌,有望再次獲得金牌榜第一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力爭到2035年,技能人才規模持續壯大、素質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數量、結構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
我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頻創佳績意味著什么?如何看待我國勞動力市場上的“技能趨勢”和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的發展狀況?未來,如何實現高技能人才數量、結構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相適應的發展目標?
世界大賽頻頻獲獎背后的“技能趨勢”
最近,一位來自浙江的00后小伙憑借“‘刮膩子’刮成世界冠軍”一時間沖上熱搜,他就是來自浙江建設技師學院的馬宏達。憑借自己的努力,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上,他一路過關斬將,在抹灰與隔墻系統項目中奪冠,為中國隊在該項目實現金牌“零”的突破。
其實,抹灰與隔墻系統項目不僅僅是“刮膩子”那么簡單,它是指用涂料、裝飾材料等對房屋建筑進行修建、改善和整修,考驗選手的金屬框架建造和石膏板安裝技術,以及隔音、隔熱、防火、抹灰、裝飾線條制作與安裝和藝術創意等技術的運用。“整個比賽工藝復雜、工序煩瑣。一名優秀選手只有掌握所有的工藝工法,并且在每一個環節都穩定發揮、做到極致,才有望獲得金牌。”馬宏達說。
世界技能大賽是最高層級的世界性職業技能賽事,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我國自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組織以來,已參加了5屆比賽,今年是第6次參賽。首次參賽即獲得獎牌,第43屆實現金牌零的突破,第44、45屆連續獲得金牌榜、獎牌榜、團體總分第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技能競賽管理處處長翟濤表示,中國代表團在世界最高技能競技舞臺上不斷創造佳績、勇攀巔峰,是我國技能人才實力不斷提升的有力彰顯,也從側面展示了我國近些年來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發展成就。“在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上摘金奪銀的技能小匠,是我國技術工人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的一個縮影。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后繼有人,可以為中國制造、中國創造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健全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在馬宏達看來,我國是科技強國,也是制造業大國。國家發展既需要頂尖科技人才,也離不開一代代工匠的辛勤付出,“作為青年工匠,我要傳承‘老手藝人’的衣缽,把技能學精學透,用所學所能助力國家發展”。
“當前,技能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的新貨幣,要深刻理解把握勞動力市場的‘技能趨勢’。”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陳玉杰表示,如何瞄準產業發展趨勢,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關系到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順利實現,也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
對企業來說,高技能人才對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內在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宏指出,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能夠解決現場疑難問題,一般承擔有較高創新性要求的工作。在一些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少數高技能人才還要參與企業重大生產決策、技術革新方案論證、科技創新成果試制定型等關鍵工作。激發高技能人才創新活力,對于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加快創新技術成果轉化落地、保持甚至增強市場競爭力至關重要。
提升技能人才素質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人社部門在頂層設計、制度建設、政策供給、重點攻堅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截至2021年年底,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30%。規模大幅增長、地位不斷提升、作用更加凸顯。
但是,從整個就業和經濟發展需求看,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總量仍然不足,一些崗位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的比例有所上升,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從結構上看,高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結合不夠緊密,層級結構不夠合理,領域分布不夠全面。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托育、護理、康養、家政等民生重點領域,“千工好招,一技難求”成為結構性矛盾的真實寫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表示,從我國技能人才隊伍結構來看,當前矛盾突出表現為“四多四少”:初級工多、高級工少,傳統技工多、現代型技工少,單一型技工多、復合型技工少,短訓速成的技工多、系統培養的技工少。高技能人才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關鍵短板。從就業領域看,當前矛盾突出表現為“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其中,“就業難”主要體現為部分勞動者知識技能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新要求,“招人難”主要體現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
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相關負責人認為,當前,技能人才短缺現象較普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出現年齡斷層,難以滿足企業需求,不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究其原因:一是技能勞動者職業發展渠道單一、上升空間不足、成長通道狹窄、工作條件艱苦、待遇相對偏低。相當數量的企業針對一線勞動者尤其是青年職工群體的職業價值觀、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培育工作不充分,部分勞動者不愿意到車間一線工作,一些技能勞動者希望盡快轉到管理崗位。二是我國“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較為濃厚,“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良好氛圍尚未全面形成。
“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很好解決,勢必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制造業的發展。”該負責人說。
供需兩側發力打破職業發展“天花板”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動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從人才供給側來看,需要通過社會制度集合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匯集各方資源,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全職業生涯的技能開發體系。”陳玉杰表示,一是多向發力,打好政策“組合拳”。一方面,從培養端發力,構建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從制度設計上發力,建立國家資歷框架,貫通教育培訓體系。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深化關鍵領域改革。聚焦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問題,著力補短板、強弱項,破解制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三是著眼未來發展,積極應對新問題新挑戰。為應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沖擊,加強數字技能培養,實施數字教育培訓資源開放共享行動,建立數字技能人才培養試驗區。同時,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要結合生產、技術發展趨勢,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預測和培養規劃。
陳玉杰認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要從實際出發,切實抓好培養、選拔、評價、使用、激勵和保障等環節工作,建立培養快、使用好、評價準、待遇優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長和充分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和氛圍,將外生的制度設計轉化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內生的發展動力。一方面,從供給側抓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另一方面,從需求側營造“尊重技能”的社會環境。
長期以來,社會地位不高、發展空間有限是制約高技能人才隊伍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從發展通道建設、榮譽獎勵、政治參與等方面進行路徑設計,進行一系列針對性部署。”吳帥說,比如增加職業技能等級,通過在高級技師之上增設特級技師和首席技師,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暢通流動渠道,通過支持事業單位面向符合條件的技能人才招聘工作人員、選拔黨政干部,鼓勵企業加快技能序列與專業技術或管理序列的貫通,打造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立交橋”;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推進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職業技能等級間的轉換互認,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統一“通行證”等。
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相關負責人指出,針對技術工人短缺和勞動者不愿到生產一線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問題,實施一系列“組合拳”:一是通過“健全高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激勵高技能人才在企業、院校發揮作用,提升他們的“成就感”。二是通過“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完善技能人才穩才留才引才機制”,從增加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關愛技能人才等角度出發,讓高技能人才乃至其家庭成員擁有更多的“獲得感”。三是通過“拓寬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進一步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鼓勵其鉆研業務、加強學習、提升技能,增強他們自我提高的“動力感”。四是通過“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增強社會各界技能人才的認可度,讓高技能人才有發自內心的“榮譽感”。
“未來,我們將向著‘尊重技能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的目標不斷努力,讓更多的勞動者愿意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該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
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0%。
十八大以來,全國開展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超2億人次。中國代表隊連續兩次榮登世界技能大賽金牌榜、獎牌榜和團體總分榜榜首。
全國有2492所技工院校,在校生達420余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約百萬名畢業生,就業率長期保持在97%以上。
(邱玥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