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唱響》:“老”節目“新”樣態
作者:沈智婉(河北衛視主持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音樂節目《樂齡唱響》將鏡頭對準老年人,通過精彩的歌唱比賽,勾勒出當代老年人的生活圖景。節目采用“訪談+合唱”形式,在訪談中帶領觀眾走近各行各業老一輩人的生活,聆聽他們的人生故事。節目中老人們樂享音樂、分享愉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精神狀態感染著觀眾,獲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和關注度。
《樂齡唱響》從老年群體精神需求出發,在采訪三千多位老人、組織上百場調研的基礎上,打造出老年人樂于參與、年輕人愿意聆聽、實現新老傳承的合唱綜藝節目,為關心呵護老年人、豐富老年群體精神生活搭建了平臺。節目以老年合唱比賽為抓手,展現老一輩不俗的演唱實力和亮眼的舞臺表現。最終登上舞臺的32支合唱團,平均年齡70多歲,其中年齡最大的參賽選手93歲。每一位演唱者都擁有跌宕起伏的人生,他們的思想品德、藝術造詣以及生活狀態,都體現出金色的夕陽價值,為老年社會的健康發展起到示范作用。如水利部老年大學合唱團演唱氣勢恢宏的《長江之歌》;蘭州老兵合唱團賦予作品眾多新元素,在決賽現場演繹《我是一個兵》;北京老戰友合唱藝術團展現新時代解放軍的雄姿。節目讓沉浸在歌聲中的老年人煥發出青春與朝氣,與當下青年人在情感方式和價值追求上產生強烈共鳴。
《樂齡唱響》展現了歌聲里各行各業的奮斗精神。節目通過訪談介紹了合唱團背后的故事,這些演唱者都是新中國的建設者和見證者,他們篳路藍縷建設新中國的心路歷程值得歌頌。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深情回憶“兩彈”研發中鮮為人知的故事,老外交官講述在動蕩國際局勢下驚心動魄的外交故事,老公安干警追憶從事歷屆國慶閱兵安保工作的苦與甜,老石油工人講述為祖國挖石油的艱難與豪邁……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彰顯著各行各業前輩報效祖國的奉獻精神。他們的風采伴隨著熟悉的旋律走進觀眾心里,凝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
為呈現專業合唱舞臺效果,《樂齡唱響》一開始就秉持嚴格的篩選標準。節目設計并不因為以老年人為主體,而降低藝術專業程度。在內容、賽制、節奏等方面充分照顧老年人身心的基礎上,突出競技比賽特點,并邀請專家現場點評、普及相關樂理知識。經過初賽、決賽較量,老年群體的斗志得到進一步激發,以飽滿熱情投入到演唱中,呈現出精湛的舞臺效果。參加節目的老年合唱團都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在編導的指導幫助下,每支合唱團不僅全力唱響記憶中的旋律,更善于將新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充滿安徽地域特色的歌曲《鳳陽花鼓》被改編成《鳳陽新歌》,成功地實現了老歌新唱,在地域風情之中融入時代印記。
《樂齡唱響》不僅在內容上實現突破,還在傳播方面努力創新,借助央視網、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融媒體矩陣,持續發布貼合年輕人審美習慣的短視頻、原創文章,吸引年輕觀眾參與互動。專屬微信小程序、抖音、原創短視頻等綜合發力,使各年齡層的觀眾都能參與進來、融入進來,不斷擴大節目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其中,原創短視頻以節目內容為核心,以樂齡生活為主題,展現樂齡老人不平凡的經歷和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專屬微信小程序功能豐富,為觀眾提供有趣的互動體驗,同時以豐富的圖文信息展示參賽隊伍及評委資料,讓觀眾了解更多幕后信息。同步上線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眾號,設置了有獎競猜游戲環節,豐富了與觀眾互動的途徑。該節目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看到樂齡老人的激情演唱,感受老年電視節目的獨特魅力。
為觸達不同年齡段觀眾,《樂齡唱響》努力探索年輕化的傳播途徑,如在現場設置100位青年觀眾參與投票,提升年輕一代的參與感。在互聯網平臺開設“樂響全家福”等活動,進一步拉近與廣大青年觀眾的距離,觸動他們的心靈。借助融媒之勢,將節目內容轉移至線上平臺,打造老年網紅,并以此為載體開啟更大范圍的傳播。而社交平臺上的影響力又可以反哺欄目,提升節目品牌競爭力。
搭乘融媒體迅猛發展勢頭,借助融媒體傳播矩陣,《樂齡唱響》以豐富的敘事維度、多元的舞臺張力、充實的內容篇幅以及深入的呈現視角,真實又藝術地展現出中國老年人特別是新時期老年人的動人風采,讓老年時光充滿美好、幸福與溫暖。該節目以歌聲為載體,在描繪夕陽年華的過程中,創造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文化產品,進一步助力營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文明風尚,為綜藝節目的發展進行新的探索。未來,電視節目創作者要積極關注老年群體,努力傳遞新時代樂齡老人的新面貌,傳遞出老年群體對待人生的態度與信念,助力建設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養的和諧社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