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青春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晴
10月25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迎來70周年校慶。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在這天打響。硝煙彌漫在鴨綠江畔,敵機轟鳴叩擊著農村青年王永志的心弦。原想“學生物、提產量”的他猛然意識到,沒有穩固的國防,一切都是空談。與他同屆的遼寧同鄉戚發軔更是毅然決然將所有志愿都填報為航空院校。
“急需辦一所航空大學”,周恩來總理審時度勢作出判斷。一時間,國內八所院校航空系科的教師會聚一處,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奔赴而來。1952年,北京航空學院在抗美援朝紀念日正式宣告成立。為國而生、與國同行,空天報國就此鐫刻在北航的基因之中。
傳承空天報國紅色基因
舞臺上,燈光漸暗。殲-15戰斗機發動機轟鳴,慶祝著艦復飛成功的人群歡呼雀躍,羅陽卻只能聽見自己的心跳逐漸微弱。臺下,大一新生聚精會神地聆聽羅陽的內心獨白,有些同學已眼角泛出淚光。“帶著北航人的承諾和責任,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貢獻全部的青春和生命,你準備好了嗎?”羅陽的發問,在舞臺上回響,也回響在北航學子的腦海中。
這是北航學生自演音樂劇《羅陽》的一幕。北航校友、因公殉職的殲-15戰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將“愛國奉獻、敢為人先、團結拼搏、擔當實干”的空天報國紅色基因融入生命,激勵后來者也紹述著前輩故事。
20世紀50年代,北航定址的北京城區西北郊柏彥莊還是一片蕭索的荒地。當時很多課在工棚里上,首屆畢業生陳懋章院士回憶:“那時的北京比現在冷多了,半夜從工棚改成的廚房端了元宵回宿舍,沒到宿舍就凍上了!”為了盡快建好學校,學生們紛紛參加義務勞動,秋天哼著歌,冬天呵著氣,搬磚修路平操場。空天報國的理想激勵著他們克服困難、篤志向學。
“當時一些有愛國心的年輕人就想搞飛機設計,將來為祖國設計飛機。我們的畢業設計是北京一號。”1959年,一個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新聞讓沈忠芳知道,要對付敵人的飛機,不是只有造自己的飛機才能做到。“當時大家有一個思想,沒有先進的導彈就沒有強大的國防,必須要把這東西搞上去。”于是,沈忠芳毅然投入導彈研究之中,成為隱姓埋名的幕后英雄,他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統總指揮的身份直到2022年才解密。
“我是學航空的,畢業后先去搞導彈,然后搞運載火箭,再后來搞衛星,1992年又讓我搞飛船……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當時我已經59歲了。”一次又一次,戚發軔決定服從組織的安排。“跟黨走、搞航天”是他錨定一生的坐標。
多年后,王永志、戚發軔分別成長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總設計師,包括二人在內的7名北航首屆學生成為院士。70年中,北航培育了25萬余名畢業生,走出了89位兩院院士。至今,北航每年仍有超過1/2的博士畢業生和1/3的碩士畢業生選擇投身國防系統就業。
縱觀七十年,黨的領導貫徹在北航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成為空天報國最堅實的根基。近年來,北航突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模范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堅強陣地。2016年,北航黨委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21年,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022年,獲批教育部“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創建單位。空天報國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在北航,有太多的“第一”故事值得銘記: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的探索。
進入新時代,北航不斷向世界科技前沿發起沖擊。2018年5月,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月宮365”實驗在北航獲得圓滿成功。“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人工閉合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循環運轉,對于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生存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冬天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滴水成冰的東北做外場測試,夏天奔波在地表溫度六七十攝氏度的科爾沁草原,黨的二十大代表、北航蘇東林院士帶領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祖國的電磁兼容攻關第一線,先后完成30多項重大裝備電磁兼容工程任務,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疫情模擬預測、感染動態建模到速滑能量模型和減阻優化,北航在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自強之路上突出社會責任擔當。新世紀以來,北航連續獲得15項國家級科技獎勵一等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9項,位列全國高校第一。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大團隊凝聚人,大項目激勵人,大平臺鍛煉人,大貢獻成就人”是北航推行的團隊育人模式。蘇東林院士團隊通過傳幫帶,鼓勵年輕人勇挑重任,培育出了一批青年技術骨干。經過30余年發展,現有謝樹果、戴飛等6名核心骨干和吳琦、楊順川等13名青年人才,團隊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比72%。
“北航將始終把‘國之大者’刻在心上,將強國使命扛在肩頭,自覺將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融合起來,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奮力譜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篇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云鵬表示。
在科教融合中育時代新人
伴隨著助推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轟鳴聲,一身橘紅色涂裝的“北航4號”離弦而出,直入云層。作為北航學生大型綜合科創項目,“北航4號”從提出設想到成功飛行,先后有21名博士生、49名碩士生、16名本科生參與到設計、研制和飛行試驗中。兩破無人機續航世界紀錄的“馮如三號”背后是25名來自4個年級、不同專業的本科生,平均年齡不超過20歲。“以無人機原理樣機研發為載體,挑戰世界紀錄為牽引,打造一個創新實踐課程平臺,培養航空航天領域拔尖創新人才。”這是“馮如三號”團隊的愿景。
學生在校園里“做總師”是北航長期堅持的傳統。早在1958年,師生共同研制的“北京二號”探空火箭就開創了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中國航空先驅馮如命名的“馮如杯”科創競賽在北航已連續舉辦32年。鼓勵創意創新創造,這項“參賽者友好型”競賽成為本科生人人都可參與、都能出彩的科創“練兵場”,近年來本科生參與率超過90%。北航學子也在近年3次捧得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最高榮譽“挑戰杯”。
科教融通、產教融合,是北航推動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的重要經驗。在70年辦學歷史上,從以型號研制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到把人才培養與科研任務、生產實踐、行業需求緊密結合,再到打造卓越工程師培養北航范式,北航探索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的路徑一直在延展,但傳承紅色基因、激發空天報國使命擔當的理念始終未曾改變。北航把“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傳承空天報國精神,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領軍領導人才”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使命和目標,提出了“厚植情懷、強化基礎、突出實踐、科教融通”的人才培養方針,把紅色基因與時代要求結合起來,努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層次人才自主培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領軍領導人才,奮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新時代的北航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