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崢嶸歲月 致敬文化先驅
中國國家話劇院文獻話劇《抗戰中的文藝》10月1日至10月7日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首演。這部集結諸多優秀主創和演員的作品,以裝置藝術、影像藝術與戲劇藝術結合的新穎方式,在光與影、演與歌的詮釋中,追憶崢嶸歲月,致敬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文化先驅。
《抗戰中的文藝》以波瀾壯闊的筆觸,展現了1931年至1945年,胸懷愛國之志的文藝家們為尋找中國的出路,用文藝的方式求索與奮斗,終于在抗戰結束之際,匯聚延安,在黨的文藝方針正確指引下,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他們以文藝作品匯聚民心,凝聚力量,為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劇中涉及的文化名人有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田漢、夏衍、歐陽予倩、白楊、秦怡等,展現了左翼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藝術樣式,鋪陳出一幅抗戰文藝的壯麗畫卷。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抗戰中的文藝》導演田沁鑫介紹,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第一部文獻話劇,該劇主創人員認真研究抗戰文獻資料,以真實歷史事件中的文藝家們為劇中角色,立足舞臺講歷史,重現中國文藝先輩的熱血情懷。在舞臺藝術呈現上,該劇不僅是一場話劇演出,也是一場裝置影像藝術與戲劇藝術結合的實驗。舞臺空間簡潔,結構豐富多元,借助科技、多媒體、經典電影片段、美術、音樂等元素,在舞臺上打造出追溯抗戰文藝精神風貌的一座“文獻博物館”,還原抗戰文藝歷史和文藝家們的真實狀態,做到了思想性、探索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劇中的表演分為舞臺出演與影像出演。演員在劇中全體扮演歌隊隊員的角色,同時扮演抗戰史上的文化名人;既是敘事者,又是角色人物。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田雨在劇中扮演茅盾。茅盾在抗戰時期寫了《林家鋪子》《子夜》等大量作品,他在抗戰時期的經歷也是顛沛流離。為了深入角色,田雨閱讀茅盾傳記及其作品,用茅盾的一段話——“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來激勵自己,努力完成角色的塑造。參演該劇的演員們表示,通過排演《抗戰中的文藝》,對14年抗戰歲月中,中國文藝界以文藝的形式抵御外辱,以作品喚醒民眾,有了新的感受,希望能以自己的表演,展現一代文藝工作者的精神與風骨。
首演結束,有觀眾表示:“從作品中感受到文藝的力量。為14年抗戰中優秀的文藝工作者感動落淚,希望這部形式特殊的文獻話劇能夠多演,尤其深入學校,普及中國抗戰文藝史?!边€有觀眾表示:“該劇演出規模雖然屬于中型,臺上演員不過20個,可是巧用大小屏幕和影像手段營造的舞美空間復雜多變,技術含量非常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