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通辦”擴圍!哪項和你有關?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擴大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范圍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按照需求量大、覆蓋面廣、辦理頻次高的原則,新增異地電子繳稅、開具稅收完稅證明、單位社會保險費申報、臨時居民身份證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和待遇申請等22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
“跨省通辦”是什么?有啥好處?此次《意見》中,“跨省通辦”具體擴圍了啥?一起來看本期快問快答↓↓↓
問:“跨省通辦”是什么?
答: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明確從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入手,2020年底前實現第一批事項“跨省通辦”。
“跨省通辦”是一種政務服務模式。從字面拆解,就是群眾和企業可以“跨”越行政區“辦”一些政務服務事項。過去,很多政務高頻服務都需要在戶籍所在地辦理。“跨省通辦”一出,數據多跑路,百姓就能少跑腿了。
問:“跨省通辦”有啥好處?
答:“跨省通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這一改革措施的背后,是一個正在加速流動的中國。據統計,我國跨省流動人口超過1.2億。跨區域投資經營的企業、異地逐夢的創業者、在他鄉打拼的勞動者,還有為小家庭解決后顧之憂的“候鳥式”老人,他們的經營地點與注冊地點分離、人戶分離,如果辦點什么事都要坐火車、乘飛機,成本太高。
“跨省通辦”也有利于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從各地反饋來看,改革顯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進資本、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同時,改革倒逼地區協同,還能辦成一些過去受行政、地域分割辦不了的事。比如,滬蘇浙皖在推進長三角三省一市通辦的過程中,出臺了首個跨省域人才“十四五”規劃,推出職稱聯合評審等政策,破除人才流動的瓶頸障礙,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問:此次《意見》中,“跨省通辦”具體擴圍了啥?
答:《意見》確定了三方面政策措施:
一是擴大“跨省通辦”事項范圍。按照需求量大、覆蓋面廣、辦理頻次高的原則,新增異地電子繳稅、開具稅收完稅證明、單位社會保險費申報、臨時居民身份證辦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和待遇申請、5種門診慢特病費用結算等22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扎實推進地區間“跨省通辦”合作,進一步拓展“跨省通辦”范圍和深度。
二是提升“跨省通辦”服務效能。改進網上辦事服務體驗,提供更加簡單便捷、好辦易辦的“跨省通辦”服務。優化“跨省通辦”線下服務,推行幫辦代辦、引導教辦等服務方式,確保線上能辦的線下也能辦。提升“跨省通辦”協同效率,完善“跨省通辦”業務支撐系統辦件流轉功能,推動優化異地代收代辦、多地聯辦服務。
三是加強“跨省通辦”服務支撐。完善“跨省通辦”事項標準和業務規則,加快制定完善全程網辦、異地代收代辦、多地聯辦的業務標準和操作規程。加強“跨省通辦”平臺支撐和系統對接,加快推動國務院部門垂直管理業務信息系統、地方各級政府部門業務信息系統與各地區政務服務平臺深度對接融合。增強“跨省通辦”數據共享支撐能力,推動更多直接關系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應用頻次高的政務數據納入共享范圍,加強政務數據共享安全保障,依法保護個人信息、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
全國政務服務“跨省通辦”新增任務清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