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診師”興起,不能代替醫療服務優化
作者:朱昌俊
今年以來,“陪診師”作為一種新型職業在社交平臺上火了起來。除了北上廣,重慶、河南鄭州、湖南長沙、四川成都這些城市中的“陪診師”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業內相關人士表示,當下“陪診師”職業層面的火熱和陪診這一行業逐漸走向標準化密不可分。
“陪診師”被稱為“販賣時間的人”,這一群體今年已經多次受到媒體關注。從現實來看,這一新職業的誕生的確有一定必然性。比如,一些患者到外地求醫,不熟悉交通和就醫流程,這個時候如果可以“購買”到相應的服務,的確能夠增加不少方便;還有一些則是獨居的老年群體、獨自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就醫時無人陪同,“陪診師”也能夠幫助解決“痛點”。
當然,這個行業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的發育也未必成熟。比如,有業內人士就表示,“陪診師”的大多數職業培訓都像微商:“因為是新行業,沒有明確的準入門檻和資格證書。”同時,這一行業也未形成相對透明的價格體系。此外,社會對該行業的了解也還遠遠不夠,如“有些人對陪診這個詞兒比較誤解,以為我們是黃牛,是賣號的……”不過,隨著市場的自我探索和完善,相信這些問題都只是階段性的。
和關注其他新職業一樣,社會關注“陪診師”,往往離不開對于薪酬的關注。現在關于“陪診師”,一個比較吸睛的點就是——“月入過萬”。但從業內人士的反饋看,這不過是對該行業一種想當然的“美化”而已。月入過萬的“陪診師”的確有,但注定是少數,且它也對應著同等的勞動付出以及相應的專業能力積累,并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輕松賺大錢”。因此,對于這個剛剛興起的行業,也要警惕拿“高薪”來捧殺它。
另外,關注“陪診師”這個行業,也不應該少了另一個維度的審視。那就是,“陪診師”越受歡迎,是不是意味著相當一部分人群的就醫成本就越高?一些相對特殊的群體需要他人陪同就醫,或者說需要跑醫院拿報告之類的服務,這種情況下請“陪診師”當然意味著方便。但是,如果一些老年人就醫,僅僅是因為醫院的就診流程太繁瑣,或者是不懂智能化服務而不得不額外花錢來“陪同”就診,這是不是也說明,醫院的就診服務原本應該更優化一些 ?比如,這幾年,線上預約掛號的要求就難倒了不少老年人,為此輿論也呼吁應該為高齡老人開通綠色通道。
換言之,作為新職業的“陪診師”,固然可以為一些群體的就診帶來方便,但這并不代表著它可以代替或是削弱醫療機構本應該提供的相關服務和對就醫流程的優化。畢竟,“陪診師”服務需要患者額外掏錢,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都只能通過請“陪診師”才能安心方便地看個病,這未必是件好事,因為它可能意味著個人醫療負擔的增加。所以,“陪診師”的火爆,與醫療服務本身的繼續優化,給患者就醫帶來更多便利,這兩者應該一碼歸一碼。也就是說,“陪診師”可以給一些群體提供選擇,但它不應該成為所有人的“剛需”。尤其是在老齡化繼續加深的社會背景下,老年人群如何能夠獲得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這部分責任不該完全讓個人雇傭“陪診師”來承擔。(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