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得主曾清生談獲獎作品《回鄉記》:堅守人民立場
中新網南昌9月26日電 (記者 吳鵬泉)“人民立場是文學創作的根本遵循,我的《回鄉記》,正是對人民立場的堅守。”在26日舉行的江西省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表彰座談會上,江西作家曾清生如是說。
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日前揭曉,江西作家曾清生散文集《回鄉記》榮獲散文雜文獎,這是繼陳世旭榮獲第一屆魯迅文學獎后,時隔24年江西作家再次獲此殊榮,也是江西散文作品首次獲魯迅文學獎。
談及獲獎作品《回鄉記》,曾清生介紹說,在這部作品里,他寫下其故鄉江西吉水贛江以西區域的百年變遷,寫下鄉村武師、醫生、理發師、農民工、新鄉賢等人物的生老病死和愛恨情仇。“我想,是人民的立場,讓我收獲了好運。”
曾清生認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應該與時代同行,為時代而歌,把握時代脈搏,回答時代課題,能從時代的風暴中吸取文學進步的能量,從火熱生活的熔爐中煉出文學的鋼與鐵。
在他看來,鄉村變遷是當代中國最重要的時代主題之一。鄉村的每一天都在變化,每一天都有出走與返回、消失與生長的故事發生。
多年來,曾清生把目光牢牢盯在其故鄉江西吉水贛江以西這一塊鄉土上,從中發現題材。十年前,他從社會變遷角度上去書寫鄉村,出版了《田園將蕪——后鄉村時代紀事》,后來又從文化變遷角度創作了《回鄉記》這部散文集。
為寫好鄉村主題,曾清生做過不少準備,比如閱讀了大量相關學術著作,多次去贛江以西區域采訪,很多文章構思多日數易其稿。他知道,如果一個細節錯了,整篇文章就可能瓦解,一個詞語不對,文章的氣韻就會受阻。
曾清生說,《回鄉記》整部書稿創作時間是六年,十五萬字寫了六年,這是個十分緩慢的速度,一個很低的產量,也說明他對這個主題的重視程度。
“當然,《回鄉記》不能算精品,還有很多重要題材沒有觸及,手法重復之處不少,哲學上的思考還不夠深刻……”曾清生坦言,種種這些,都需要自己在未來的寫作中完善。
魯迅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每四年評選一次,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