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試驗田” 打造“新高地”
■教育這十年 地方經驗
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
連續參加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和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實施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開辦第一所中美合作、獨立法人的研究型大學,依托職業院校自身辦學傳統在境外建設“畢昇工坊”,獲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創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引駐國際戲劇協會總部……10年來,上海持續推進教育對外開放走深落實,各級各類教育不斷拓展國際交流新局面,參與全球教育治理不斷深化,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為發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城市教育提供助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指示批示,著眼服務國家外交大局、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服務區域發展需要,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推動改革、驅動創新、帶動發展,發揮了全國教育改革‘試驗田’作用,推動了教育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已總體達成《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確定的教育事業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主要指標,教育服務力、貢獻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9月20日教育部召開的“教育這十年”“1+1”系列第13場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說。
服務重大需求,教育“朋友圈”更大了
202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通過視頻連線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習近平在致辭中強調,幾天前,我收到幾位曾在中國上海學習鐵路專業的老撾留學生寫來的聯名信。他們一致表示,要把在中國學到的本領貢獻給中老鐵路的運營和發展,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中老友誼的未來在青年,互聯互通的根基在心心相通。中方愿為中老友誼之路培育更多棟梁之才。
寫這封聯名信的學生,是已從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學成回國的首屆9名老撾留學生。2018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與老撾蘇發努馮大學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教育合作,首批9名學生來到上海接受本科教育,成為中國為老撾培養的首批本土化鐵路專業人員。如今,他們已經學成回國,成為中老鐵路通車后的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肩負著把中老鐵路運營好、維護好的重任。
近年來,上海主動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擴大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學生規模,鼓勵高校與沿線國家實施“小而美”合作辦學項目。2019年起,上海高校學歷留學生占在滬高校留學生總規模比例超過50%,學歷生中68%來自74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還資助開展了20多個沿線國家高級研修班和青年留學上海項目,舉辦“一帶一路”教育論壇、“中國上海教育展”等品牌活動,探索教育合作交流新模式。
依托自貿區建設,上海不斷深化教育服務業開放,合理布局擴大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辦學規模,強化在滬國際學生融合教育,圍繞建設“亞洲最受歡迎留學目的地城市之一和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推動上海成為全球人才向往之地。
目前,上海全市在讀國際學生近8萬人,已構建起國際學生招生入學、預科教育、英語授課和社會服務支撐體系,建立了國際學生中國文化體驗和實踐基地。
阿爾巴尼亞籍女孩陸海燕今年剛剛從上海市甘泉外國語中學畢業,進入上海交通大學讀大一,她的漢語相當流利,還會英語和韓語。
據甘泉外國語中學常務副校長楊云介紹,該校開設有英、日、德、法、西語的第一外語課程和韓、泰、俄語的第二外語課程。全校學生100%學習雙外語、100%參與國際交流、100%參加跨文化專題學習。
在甘泉外國語中學就讀期間,陸海燕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除了學習語言,她還擔任校電視臺導播、主持人,參加籃球比賽,開展跨文化課題研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還主動報名擔任志愿者,支援疫情防控,獲得了“上海市普陀區新冠肺炎防控優秀青年志愿者”的榮譽稱號。
為促進青少年之間的跨文化交流,上海連續13年組織“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營”,布點開展9種非通用語種教學,積極推動中小學國際友好學校共建,9所高校在14個國家開展海外辦學,每年資助2%的在校學生赴海外教育機構和跨國企業學習、實習,每年資助100名在校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
以開放促改革,創新動力更足了
2012年10月15日,由華東師范大學和紐約大學合作創辦的第一所中美合辦的研究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在上海浦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學校定位于培養兼具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的國際化創新型人才,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10年來,該校將“創新”理念融入學校建設、管理和評價的各個方面,以博雅教育的理念為基礎,為學生精心設計了通識培養與專業訓練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學科專業設置圍繞中國發展、上海城市創新、浦東開發開放所需的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布局,重點發展包括神經科學、數學、金融學、數據科學等學科。
“應發展之需、答時代之問,以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勢頭,為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搭建交流窗口和實踐平臺。”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童世駿介紹,通過共享學術資源、建設聯合研究中心、合作培養研究生等形式,上海紐約大學實現了與兩所母體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紐約大學)的協同共進。
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上海不斷聚集優質國際教育資源,以高水平開放促高質量發展。10年來,上海堅持中外合作辦學“以我為主、填補空缺、補弱增強”,舉辦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176個,其中依托上海15所“雙一流”高校舉辦的機構和項目數量超過50%。
在上海交通大學,學校已經與世界150多所大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形成了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國際化辦學局面。定位國際一流碳中和示范校區,該校正全力推進崇明國際校區建設。上海商學院與世界頂尖名校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共建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對標酒店及泛服務業管理本科人才高標準,全力打造中國版“洛桑模式”,突出應用型辦學特色。
10年來,開放高地建設不斷提速,創新能力日益增強。據悉,有16所上海高校獲50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發表國際合作論文6萬余篇;7所上海高校與國際頂尖大學組建9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5所上海高校牽頭組織或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
把握新機遇,影響力擴大了
2009年和2012年,在經合組織(OECD)發起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上海連續兩次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方面獲得世界第一。隨后,上海參加“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上海教師的表現在總體上遠超國際平均水平,至少在10個指標上取得“世界之最”。
參與高層次、大規模國際教育測評,上海師生連續取得世界第一,上海基礎教育受到全球廣泛關注。
2013年,美國知名記者、《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來滬考察并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大力贊揚上海市政府在為普通市民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在職發展機會等方面的做法。
2014年,由中英兩國教育部共同商定的“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正式啟動,成為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全額資助、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教師互派項目。2017年9月,英國引進全套上海小學數學教材,在8000多所小學推行“上海數學教學模式”。
中國基礎教育“走出去”引起了國際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美國、芬蘭、南非、馬來西亞、哥倫比亞等國的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銀行也紛紛來到上海“探秘”。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開放合作成為推動新時代教育變革創新的關鍵要素,蘊含著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上海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不斷走深落實,深化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成為新亮點。
2015年,世界上最大的表演藝術國際性組織——國際戲劇協會落戶上海,架起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此前,國際劇協已將“戲劇與文化教育部”在亞太區域的執行機構——戲劇院校亞太局設在上海戲劇學院。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全體大會決定在上海師范大學設立“教師教育中心”,使其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服務的提供者、標準的制定者、研究中心和資源中心”。
同年,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與上海海事大學正式簽署協議,確定亞洲海事技術合作中心落戶上海;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司法交流合作培訓基地在上海政法學院全面建成,針對沿線國家2000余名高級官員開辦研修班;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成立,定期舉辦中阿改革發展論壇。
2020年,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中心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張江校區成立,將以3個國際組織的工作機構為核心、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助力上??苿撝行慕ㄔO。
上海開放大學持續多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遠程與開放學習教席/姊妹大學網絡(東亞)”主持單位,推動開放遠程教育領域的知識傳播、資源共享和學術發展。
……
此外,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WTO亞太培訓中心、金磚國家法律研究院等高水平國際智庫平臺,為國家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上海智慧。
“搭建全球高端平臺,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為講好中國教育故事、傳播中國經驗、增進話語權、標準制定的參與權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主任、上海師范大學原校長張民選教授看來,文化軟實力日漸提升的上海有理由在全球教育治理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仲立新 任朝霞)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