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彰顯人類政治文明的中國智慧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它在中國大地有根、有源、有生命力,顯示出巨大優越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出臺了一系列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重要文件,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進行了一系列重要闡述。
中國的協商民主實踐,豐富了民主形式、深化了民主內涵、提升了民主品質,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彰顯了人類政治文明的中國智慧。
協商形式不斷豐富
2021年冬日的一天,在云南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營盤村一個農家小院,一場院壩協商議事會正在舉行。
一人一凳,圍坐幾張桌子踴躍議事。協商會由縣政協搭臺,參會群眾代表占76%,大家圍繞“建立農灌設施管護機制,推動營盤產業更加興旺”主題,以如何管好農灌設施為切口,把管水用水與促進產業興旺結合起來協商。
從“小院議事廳”到“板凳民主”,從線下“圓桌會”到線上“議事群”,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在火熱的基層生活中,摸索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協商民主形式。
在云南,將協商“陣地”搬到了農家院壩、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讓邊寨小協商助推了社會大治理;在安徽,召集人“召”、委員“議”、群眾“商”,“微協商”成為基層治理“新風尚”;在新疆,“訪惠聚”工作惠民生、聚民心,讓“幸福果”甜到了群眾心窩里;在海南,3523個“共建自貿港,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將協商“會場”變成了解決問題的“現場”;在浙江,“政協委員會客廳”搭建起了協商民主新路徑,實現了從團結“一個人”到引領“一群人”……
通過這些接地氣、聚人氣的協商民主實踐,人民群眾圍繞涉及自身利益的實際問題,發表意見建議,進行廣泛協商,利益得到協調,矛盾有效化解,促進了基層穩定和諧。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豐富和發展協商民主,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注入新的活力。”復旦大學教授桑玉成說。
協商體系不斷健全
2022年4月7日,圍繞“推動南北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構建共同富裕發展格局”,民革中央在北京召開第三十七場中山議政會。會議議題正是今年民革中央年度重點考察調研的課題,也就此拉開了今年“大調研”的序幕。
今年,各民主黨派中央圍繞“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和“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兩大主題,結合自身特色優勢開展調研。調研開啟之后,各民主黨派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率隊赴相關省份開展實地調研,努力形成高質量的調研成果,力求為中共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提供有益參考。
“年度重點考察調研”被稱為“大調研”,是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黨派中央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的重要活動,一直是民主黨派中央參政議政工作的重頭戲,也為更好開展政黨協商打下堅實基礎。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深深嵌入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過程。進入新時代,協商程序的規范化程度進一步增強,協商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提案、會議、座談、論證、聽證、評估、咨詢、網絡、民意調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人民群眾經常、廣泛、有序地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渠道更加暢通。
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和諧,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得到充分彰顯。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主任、教授王小鴻總結,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協商民主從一種民主形式上升為一種制度形式,翻開了協商民主建設的新篇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七大協商渠道,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從國家層面拓展到基層和地方,從政治領域拓展到社會領域。
協商氛圍不斷增強
一臺“特別”的專題文藝演出在江蘇省海安市上演:小品《一號議題》,演繹了土地流轉、污染防治等社會關注的要事;情景劇《協商議事請你來》、快板《夸夸有事好商量》,反映了小區停車、農路亮化工程、垃圾處理等民生實事;男聲獨唱《聚力一起扛》,展現了政協委員參與“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的成就感、群眾參與活動的自豪感、百姓得到實惠的獲得感……
“演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事情。”“有事好商量、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我們老百姓特別歡迎。”通過文藝演出的方式,讓“有事好商量”的協商文化更加濃郁,老百姓的協商熱情更加高漲。
在青海,“有事好商量”“請你來協商”“家門口協商”“委員驛站”……一系列協商品牌讓群眾能便捷地有事找政府、遇事問政協,協商民主氛圍愈加濃厚,協商民主活動風生水起;
在浙江,140多家“委員會客廳”、1000余家“委員工作室”,活躍在街道、社區、學校和鄉村,大學教授、海歸人才、網絡作家,紛紛當起了“廳長”,“互學互鑒、同心同行”的會客廳文化在之江大地氤氳;
在江西,每個政協專委會聯系指導一個委員工作站,每位政協委員聯系一戶困難戶、聯系一家民營企業,以委員一身“泥土味”“汗水味”換得群眾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全國政協機關黨組副書記、全國政協副秘書長鄒加怡認為,“協商民主具有堅實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理論淵源,具有豐富實踐探索,具有不斷完善的制度保障”,它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秀政治文化,源自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發展的現實進程,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不懈奮斗的長期實踐,源自新中國成立后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各階層、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共同實現的偉大創造,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體制上的不斷創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制度基礎。
從全國政協開展委員讀書活動,增強協商能力和履職本領;到各地多元化協商民主平臺創新迭出,協商議政活動風生水起,協商民主的文化浸潤到社會的各個細胞,協商民主得到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