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安瀾】馮華:扎根黃河岸邊,千畝荒山變“世外桃源”
中國青年網洛陽9月16日電(張香麗 記者 王文壇)從千畝荒山到世外桃源,馮華用20年時間在黃河岸邊植樹造林,踐行著保護母親河的殷殷囑托。
9月15日,在河南省洛陽市華洋生態科技園,今年52歲的馮華向“黃河安瀾”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講述了自己扎根黃河岸邊、癡心種樹20年的故事。
2003年,作為北京華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現隸屬于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代表,馮華被派到新安縣石井鎮拴馬村,從事保護黃河綠化基地開發工作,開始在這個被當地人稱為“兔子都不來的地方”植樹造林。
談起在千畝荒山上植樹造林,馮華感慨萬千:“沒想到植樹條件那么差,聯系了十幾個林業專家考察后都不看好,覺得無法種樹,到后來連電話都不接了。”
怎么辦?難道真的種不活一棵樹?馮華一個人站在黃河岸邊,看著眼前滔滔黃河水奔騰而過,回頭看看身后光秀秀的山……作為一名黃河水哺育長大的孩子,對母親河有著一種割舍不斷的特殊感情,他暗暗地對自己說,困難是暫時的,一定會有辦法的!
接下來的日子里,馮華四處尋找伯樂。功夫不負有心人,付出總有回報,他輾轉找到了洛陽市林科所的高級工程師劉本端,經驗豐富的劉本端經過實地考察后,給予了能種樹的肯定回答。
有了劉本端給的定心丸,馮華在面對方方面面的質疑時說:“古代的愚公能夠移山,今天的我們,有人、有技術、還有高端的機械,再大的困難也不怕!”
沒有住處,他把園區內廢棄的窯洞進行修繕并作為根據地,一住就是八年;沒有飲用水,他把一孔廢棄的煤窯井水作為飲用水;沒有路,他用挖掘機推開了園區的環山路和通往外界的道路;沒有電,就請電力部門設法把電架到園區。
2004年春天,是洛陽華洋生態園開園后的第一個植樹季節。為了盡快找到適合生態園種植的油松樹苗,馮華帶領技術人員一天馬不停蹄地驅年1000多公里,輾轉江蘇沭陽、陜西西安、河南安陽。
一年又一年,他下定決心,要帶領大家繼續努力,把黃河裝扮得更美,讓總書記的期盼在黃河岸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3月植樹季時勞動力匱乏,為完成春季植樹造林計劃,馮華積極組織社會力量前來開展保護母親河的植樹造林工作,最后在島上種植了油松、側柏、山桃等苗木4000多株;2021年又繼續種植美國紅楓、金桂、樹狀月季、中華紅蜜等20000株,讓濯濯童山披上了綠色新裝。
20年來,馮華在黃河岸邊的植樹事業從來沒有停止,他帶領員工和附近村民在黃河兩岸植樹造林完成了千畝荒山的綠化,種植了120余種40萬株苗木,籽播造林20余噸,荒山造林成活率超過 90%,形成了以油松、雪松等生態樹為主、以杏李、杜仲等經濟林為輔,生態林和經濟林有機結合的生態體系。如今的華洋生態園,春天看花、夏天有果、秋天賞葉、冬季常青,成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據介紹,華洋生態園的大部分員工為周邊村民,包括曾經的一些貧困戶。從2003年至今,生態園在當地累計用工30余萬人次,用工和工資支出3000多萬元,解決了周邊30多戶村民的長期就業問題,助其家庭脫離貧困,當地百姓生活水平和村風村貌也得到改善提高。
“只有把荒山變成青山,再變成金山銀山,老百姓的收入才會不斷提高。”馮華介紹,為助力鄉村振興,華洋生態園除了培養當地村民進行植樹造林、園林管理、果樹修剪,還在商務禮儀、客房服務、餐飲服務、衛生管理等方面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
20年的嘔心瀝血,20年的艱苦奮斗,當初的荒山成了一片樂土,馮華也與這片他深深愛著的土地連在了一起。華洋生態園獲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21年3月,馮華榮獲“2020 年最美洛陽人十大楷模”稱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