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軍有我,請祖國放心”——駐京部隊官兵參觀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側記
8月25日一早,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樓西側的展廳迎來一批特殊的觀眾。來自各駐京部隊、軍隊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官兵有序走入展廳,前來觀看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
近日,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慶祝建軍95周年,“領航強軍向復興——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在軍事博物館隆重舉辦。展覽聚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偉大實踐,通過文物實物、照片、武器裝備模型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示出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壯闊歷程和偉大成就。
步入展廳,迎面而來的“領航強軍向復興”大型主題視頻讓火箭軍指揮學院干部韓磊感到“特別震撼”。看著展廳里陳列的山東艦、海南艦、殲-20戰機、東風-41導彈等大國重器模型,這位從軍15年的老兵備感驕傲。
“看到人民軍隊這10年來的發展變化、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一系列偉大成就,我深感震撼,也為自己是一名軍人而自豪。”韓磊說。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學員張藝星和戰友一起來觀展。去年的一次活動中,她見到了“八一勛章”獲得者麥賢得。這次觀展,她特意來到“崇尚榮譽 奮斗強軍”主題展區,與“崇尚英雄 捍衛英雄”榮譽墻上的麥賢得照片合影留念。
在1965年“八六”海戰中,海軍611護衛艇輪機兵麥賢得頭部被彈片擊中。重傷下他咬牙堅持排除輪機故障,堅守戰位直到戰斗勝利。2017年,麥賢得被授予“八一勛章”,如今在展柜中靜靜陳列著兩塊自他頭部取出的彈片,上面仍有斑駁的血跡。
“麥老無畏犧牲、沖鋒向前,是真正的英雄,也是一代代官兵學習的楷模。”站在展柜前,張藝星動情地說,“我們崇尚英雄榮譽,更要銘記英雄精神。現在接力棒交到我們這一代手中,我們一定要擔負起新時代強軍勝戰的使命責任。”
在“深入推進改革強軍”單元,18面“八一”軍旗并排豎立,組成了氣勢恢宏的“授旗”場景。前方6篇訓詞訓令依次鋪陳,反映著黨領導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
火箭軍某部文職人員劉鑫楊在此駐足良久,他是“改革時刻”的親歷者。2019年大學畢業時正逢改革強軍大潮,從小就有“從軍夢”的劉鑫楊選擇報考軍隊文職崗位,成為一名光榮的“孔雀藍”。
在他的面前,“改革時刻”主題展墻上,一條長長的時間軸記錄了2012年至2022年人民軍隊的改革之路。看著滾動播出的一件件改革大事記,劉鑫楊感慨萬千,“有幸成為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親歷者、見證者,我備感驕傲。”他說,“作為軍隊人員,無論是‘橄欖綠’還是‘孔雀藍’,目標都是一樣的,就是為強軍興軍貢獻自己的力量。”
海軍研究院工程師方標站在我軍主戰裝備模型臺的雙航母編隊模型前,禁不住心潮澎湃。模型臺上,包括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多個軍兵種在內的裝備模型并排陳列,殲-20、運-20、山東艦、遼寧艦等大國重器齊聚展廳。60型、87件現役主戰裝備模型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著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
方標從事武器裝備研究8年,專攻信息系統方向。過去4年間,他曾5次隨航母出海航試。“現在這些艦艇上,都安裝了我們自主研制的信息化系統平臺。毋庸置疑,我軍的武器裝備建設已經實現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方標自豪地說。
“身為一名科研人員,我也深感責任重大。”方標表示,“在科技強軍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前進,確保我們的裝備能夠上戰場、打勝仗。”
一件件文物實物與照片,也同時記錄著新時代官兵敢打必勝的沖鋒姿態。杜富國被炸爛的排雷服、空軍原高炮某團官兵的移防決心書、一線任務官兵在筆記本和軍帽上寫下的戰斗宣言……走過一個個展柜,看到杜富國穿過的已殘破不堪的排雷服,火箭軍某部干事王英楠不禁紅了眼眶。
“我們常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但人民子弟兵保家衛國、英勇奉獻的精神始終沒變。”王英楠站在展柜旁說。在他身后不遠處,大型景觀裝置邊防執勤場景中正播放著4個邊防哨所的執勤場景,上方則懸掛著一行醒目的標語:祖國在我心中。
“作為新一代年輕官兵,我們必將用青春和熱血守衛祖國的神圣領土,全面提高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的能力!”王英楠堅定地說。
展廳出口,留言簿上記錄著不少官兵觀展后的心聲。一位老兵寫道:“我是人民解放軍軍人,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另一位年輕的戰士則留下一句簡短的話:“強軍有我,請祖國放心”。
本報北京8月2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鄭天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