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竹編編織美麗新鄉村——記“赤水竹編”第六代傳承人楊昌芹
盛夏時節,走進赤水市大同鎮民族村,沿途樹木郁郁蔥蔥,河對岸的萬畝竹林隨風搖曳。來到極竹堂非遺竹編產學研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三層小樓,小樓墻上寫著“帶學一門技術,帶動一批群眾,帶富一方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這就是楊昌芹的筑夢之地。
楊昌芹,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第六代傳承人、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面對眾多“頭銜”,楊昌芹謙虛地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竹編工作者,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竹編傳承發展的隊伍。”
“竹編是我的畢生事業”
1990年,楊昌芹出生于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今年32歲,已從事竹編工作15年。
2007年,楊昌芹在印江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幼師專業學習。當她來到赤水實習,接觸到竹編后,看著一根根竹子在經歷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編制等20多道工序,成為精美的竹編工藝產品,楊昌芹很感興趣,于是向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拜師學習。
彼時的她成績優異,已有公立幼兒園向她拋出橄欖枝,但她放棄了鐵飯碗,選擇從事竹編事業。
楊昌芹四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張易平含辛茹苦拉扯她們姐妹三人長大。面對她的選擇,張易平憂心忡忡:“你一個農村姑娘,穩定的工作不干,將來是要吃苦的。”
“我學竹編,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吃苦也不會有怨言。”楊昌芹說。
她從最基本的選竹、砍竹、鋸竹學起,剛開始掌握不好砍刀的力度,手上留下不少疤。經過多年努力,她終于成長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2年5月,楊昌芹注冊成立了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主營竹編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和加工,兼顧文化旅游商品的銷售,創立了“極竹堂”竹編品牌,今年預計產值2000多萬元。“是竹成就了現在的我,竹編肯定是我的畢生事業。”楊昌芹說。
“竹編既是文化也是產業”
在極竹堂非遺竹編產學研基地,竹編水杯、竹編包、竹編首飾、竹編書畫等產品琳瑯滿目。
“竹編作為非遺項目,既是文化也是產業。”楊昌芹說。
如今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有發明專利8項,獲授權使用商標27個,公司的竹編產品獲得中國編碼中心條形碼認證和國家級扶貧產品認證等。
為了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楊昌芹在繼承傳統竹編技藝的基礎上,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美術院校學習,多次赴全國各地參加展銷會,了解市場需求,分析產品利弊,不斷研發新產品,進行差異化和定制化生產。
非遺文化產品要走品牌化之路,“品牌和市場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用品牌去引領市場,用文化提升品牌價值,這樣就形成良性循環。”楊昌芹說。
為了更好樹立品牌價值,她“借船出海”,通過與貴州茅臺集團、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積極利用“黔貨出山”等渠道,實現“赤水竹編”走出貴州、走向全國、面向世界。目前,牽手竹藝公司的產品已遠銷北美、歐洲等地。
“讓竹編惠及更多群眾”
2012年牽手竹藝公司成立時,公司僅有4人,現有員工100多人,今年預計實現產值2000多萬元,惠及脫貧戶130戶393人,間接帶動3000多人從事竹編相關產業。
“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就業,讓她們既能照顧家庭,又有自己的收入。”楊昌芹說。
在牽手竹藝公司,員工每月工資按計件算,多勞多得、優勞優得,最低收入3000多元,最多的有8000多元。
“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月可以領到4000多元的工資。”大同鎮民族村村民譚光玲高興地說。過去她丈夫身體不好,她沒有外出工作。楊昌芹得知她家的情況后,主動上門邀請她來公司學習竹編。
“我參與了貴州省竹編工藝標準的起草工作,赤水市委也支持我們公司的品牌商標申請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楊昌芹說。
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申請下來后,赤水竹編就能像“湄潭翠芽”那樣,只要是赤水本地群眾在赤水生產的竹編產品,只要產品達到一定的標準,就能同等使用這個品牌。這有利于讓更多百姓不斷提高竹編產品的質量,真真正正靠手藝增收致富。
記者發現,在牽手竹藝公司的27個商標中,雖已有“楊昌芹”命名的商標,但她卻很少使用。
2018年,她帶著自己制作的竹編水杯走上全國兩會“代表通道”后,竹編市場上不時有人冒充“楊昌芹”的名字,以次充好、魚目混珠,以假冒偽劣產品牟利,擾亂市場。“我注冊‘楊昌芹’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極竹’。”楊昌芹說。
談到選擇“極竹”作為主商標的原因,楊昌芹表示,她外出考察學習時發現,國內外延續數百年的老品牌大多沒有使用人名作為主要的商標,普遍使用的是一些概念性、共識性的名字。
“竹編是我畢生的事業,希望它能永遠傳承下去,下一代的竹編藝術傳承人,也可以繼續使用這些商標。”楊昌芹說。
她給公司取名為“牽手竹藝”,給品牌命名為“極竹”,寓意是要牽手更多人,大家一起努力把竹編技藝發展到極致。
“我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將竹編產業化、品牌化,用市場養活竹編,用文化提升市場,讓竹編惠及更多群眾。”對此,楊昌芹信心滿滿。(趙登銀 周俊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