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踔厲奮發形成維穩戍邊新優勢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跨越】
光明日報記者 李 慧 尚 杰 趙明昊 王藝釗
“這里太美了,處處風景如畫、綠樹成蔭,戈壁明珠更加璀璨奪目。”盛夏,游客張海英站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的地標性建筑——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前,被眼前的城市美景深深吸引。幾代兵團人扎根這片熱土,創造了荒原變家園的人間奇跡,譜寫出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壯麗篇章。
十年來,兵團兒女加快推進改革,深化兵地融合,打造城鄉和諧的田園式家園,充分發揮兵團作為安邊固疆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大熔爐、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示范區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形成新時代維穩戍邊新優勢。
1.農業生產 擦亮名片
炎炎夏日,天山南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235萬畝棉花已進入關鍵花鈴期,棉桃已露出尖尖角。
在兵團第八師一四三團農一連,技術員謝勇仔細查看棉花長勢。“這是今年種植的新品種新陸早84號,個頭不高,畝保苗株數1.4萬株,比去年增加近1000株,棉田現蕾開花結鈴都比去年提前10天,畝產有望突破500公斤。”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棉花就成為兵團的優勢產業。兵團充分發揮機械化程度高、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條件好的優勢,在全國首創棉花“密矮早”機采模式、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及膜上精量點播技術,推動棉花單產不斷提升。
2021年,兵團皮棉單產達160公斤,位居全國第一;棉花6項質量指標中,平均長度、馬克隆值等5項指標均為全國第一。兵團以占全國四分之一的種植面積,生產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棉花,讓“中國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團”叫得更響。
不僅是棉花。作為農業領域的“國家隊”和先進生產力的示范區,兵團在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中也一路“領跑”: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5.3%,居全國領先水平;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163萬畝,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擁有國家級、兵團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35家,創建2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帶動效應不斷凸顯。
“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兵團組織優勢和動員能力,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發揮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作用。”兵團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謙說。
2.改革讓發展如虎添翼
在疫情的沖擊下,一家酒店餐飲企業卻逆勢上揚,交出亮眼成績單,背后的密碼何在?改革。
2017年,乘著改革的春風,博斯騰集團成為兵團第二師首家國有獨資酒店餐飲類企業。企業以博斯騰賓館為骨干,整合師市在烏魯木齊市、庫爾勒市、鐵門關市等賓館資產組建集團公司,緊跟消費需求轉變,推動主營業務從酒店餐飲向社會餐飲轉型,拓展各類單位、學校、醫院食堂及社會餐飲經營點12個,日均服務就餐人數達1萬余人。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03億元,較上年增長58%。
2020年,兵團啟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吹響了國資國企深化改革的集結號。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政企不分、機制僵化、效率低下、活力不足的問題,大膽改,大膽試。特別是,兵團整合優質資源推動國有資本專業化重組,電力集團、中新建胡楊基金、能源集團、文旅集團、中新建物流集團等已組建完成投入運營,以龍頭企業帶動國資國企“握指成拳”。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從2017年開始,兵團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啟動團場綜合配套改革。五年來,蹚過深水區,啃下硬骨頭,團場體制機制實現了系統性革命性重塑。截至目前,兵團向團場授權75項鄉鎮級權力,選擇68項縣級權力由各師市根據實際需要授予團場,149個團場實現便民服務中心全覆蓋。
同時,兵團對職工承包土地確權頒證,取消行政主導的農業“五統一”,落實職工承包生產經營自主權,解放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力。2021年,連隊一線職均收入比改革前的2016年增加了4.15萬元,增長99.6%,職工群眾參與改革、支持改革、擁護改革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農牧業一線職工人數穩步回升,改革后凈增9.6萬人。
改革如潮涌,后浪推前浪。過去,兵團依靠改革不斷發展壯大,發展邁入新階段,兵團將繼續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增強兵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
3.兵地融合譜新篇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公告,確定12家旅游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其中,昌吉回族自治州江布拉克景區榜上有名。
這一景區,是依托昌吉州江布拉克景區和六師奇臺農場一萬泉景區共建的“兵地融合創新型旅游示范景區”。其中,江布拉克景區核心面積達104平方公里,一萬泉景區規劃面積21.5平方公里,兩者分別在2012年和2011年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雙方融合發展后優勢互補、實力大增,順利晉級“5A”。
兵地一盤棋,融合是大局也是大勢,這已經成為自治區和兵團的共識。按照“設施共建、資源共享、深度嵌入、優勢互補”的要求,兵地雙方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和民族團結進步、干部人才等方面的融合發展。
瑪納斯縣與石河子市相距15公里,兩地在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互聯互通,共享融合發展成果。2020年10月,石瑪大橋建成通車,兩座城市直線連通,持續推動康養、旅游、文化、物流等產業融合發展,石瑪大橋真正成為促進城市互通的便捷之橋、助推產業聯通的發展之橋。
準東兵團產業園區、烏昌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北新區等兵地共建園區實現優勢互補、快速發展;兵地學校“手拉手”結對幫扶,兵團學校就近招收地方學生超過9萬名,選派7600人到南疆幼兒園支教;兵地共建醫聯體、專科聯盟、定點醫療機構結果互認,推動優質教育、醫療資源開放共享,讓各族職工群眾共享融合發展帶來的紅利,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風勁帆滿江天闊,再踏層峰啟新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兵團一如既往服務新疆工作總目標,矢志不渝履行維穩戍邊職責使命,持之以恒高質量推進兵團現代化建設,在新的征途中續寫發展新篇章。
【2012】
●地區生產總值1195.95億元
●棉花產量141.77萬噸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1元
●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1.5%
●造林面積44.91萬畝
【2021】
●地區生產總值3395.61億元
●棉花產量208.32萬噸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26元
●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95.3%
●造林面積67.03萬畝
數據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