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紅傳承非遺技藝“接力棒”
“把扦好的茶樣裝在樣盤里,通過平面運動順轉、收攏,將茶樣集成饅頭形;用剝盤手法將茶葉分出上中下三段。通過這樣對茶樣盤的篩與收的動作,才能把茶樣分出上中下三個層次。”近日,泰順縣雪龍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曉紅給泰順縣職業教育中心的44位學生,上了一堂茶葉審評與檢驗課。
從泰順縣茶廠技術拼配員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綠茶(三杯香)炒制技藝項目傳承人,吳曉紅始終呼吁茶文化進校園。如今,她帶著四十余載的制茶、審評工作經驗走進職校兼職授課,傳承非遺技藝“接力棒”,傳授經驗,讓茶文化薪火代代相傳。
16歲與茶結緣
吳曉紅16歲便開始與茶打交道了。“當時,我就讀于泰順技校茶葉專業,和五位同學一起到蒼南橋墩精制茶廠學習傳統綠茶炒制技術。”回憶起初入行的經歷,最讓吳曉紅難忘的,是學習各種篩茶手法。
她解釋說,盡管當時的橋墩精制茶廠已采用機械制茶技術,但茶廠的老師傅還是要求同學們必須用手來完成炒制精制眉茶的全套技巧和流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更直接地感受到制茶過程中發生的品質變化,做到嚴格掌控,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好茶。”印象中,吳曉紅每天都端著盛滿茶葉的篩子不停篩動,每分鐘篩茶的次數達二三十次。往往一天下來,她篩動篩子的次數達上萬次。
在泰順技校茶葉專業就讀三年后,1982年,吳曉紅進入泰順茶葉精制廠工作,開始精研各項制茶技藝。三年間,憑借勤學苦練,她陸續擔任技術員、拼配員、技術分管廠長,逐漸在行業內小有名氣。
只不過1992年,原本順利的茶葉之路趕上下崗潮。1994年,吳曉紅成立泰順縣雪龍茶業有限公司,將從茶廠學到的技術與經驗延續下去。如今,泰順縣雪龍茶業有限公司持續加工生產三杯香、泰順黃湯、日月井紅茶、白毫銀針、香菇寮白毫、雪龍等泰順傳統名茶。
幫扶茶農帶領更多人致富
產銷一體的模式,讓泰順縣雪龍茶業有限公司走上了發展之路,推出“日月井”牌系列產品。2009年,吳曉紅隨即開始打造自己的生態茶園種植基地。
但茶葉市場不穩定,有時賣不出去沒有收益,讓她不禁為周邊的茶農擔心。為此,她開始面向周邊茶農直接收購初制加工的毛茶,而后由雪龍茶業公司進行精制加工拼配再銷售。這個消息讓許多茶農興奮不已,采摘加工后的茶葉再也不愁賣不出去了。
“其實茶農的經驗很豐富,只是理論認知相對欠缺,茶葉品質可能會比較不穩定。所以,公司按標準收購他們毛茶的同時,經常會跟他們講些加工技術和方法。”在吳曉紅的幫助下,不僅是泰順的茶農,許多周邊地區的茶農也聞訊而來。大家除了為自己的茶葉拓寬銷路,更多的是希望學點專業知識提高技術。此時,隨著企業發展趨于穩定,吳曉紅將更多精力放到茶文化、制茶技藝等方面的弘揚和傳承上。
圍繞茶文化的歷史溯源、功能、種類,通過茶的藥用、飲用、食用,將古往今來茶文化中蘊藏的智慧一一展現在眼前……近年來,吳曉紅不斷受邀在各類互聯網平臺、文化驛站、學校、國企、培訓機構等,向茶農、學生、愛茶人士等不同群體傳授自己對茶文化的理解與經驗。在帶領更多農民致富的同時,她希望能向更多人宣傳茶文化知識,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校企協同培育茶產業人才
2018年以來,吳曉紅不斷呼吁,要讓茶文化進校園。在她的努力下,2019年8月,她的母校,也就是如今的泰順縣職業教育中心,恢復了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這一專業并順利招生。2020年,她與學校順利達成授課意向,以校聘的技能指導老師身份兼職為學生們上課,通過校企協同培育創新創業人才。
因此,近期每周一、三、四下午,她都會按時到校為學生們指導實訓課程。近日的一堂課后,她叫來班主任邵美鈔以及另外兩名同學,詳細溝通教學情況。“有任何不明白或想了解的,都可以直接來公司找我。”她說。
季紫玲是該專業20級9班的一名學生,對于這位技能指導老師,她很喜歡。她說,在實訓課上,可以很好地解決只學理論卻無法實訓操作的現狀,也刷新了她對“茶葉審評”的認知。
泰順縣職業教育中心副校長蔡志剛表示,作為茶產業中的大師,吳曉紅的企業家身份讓她兼具“產業、銷售、情懷與制作”,希望通過校企合作,為學校加強人才培養、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開辟新路。相比“大師”這個稱呼,吳曉紅覺得,自己應該先是“茶人”的身份。她希望將泰順的茶文化進一步做大做好,帶動泰順的茶產業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