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怎么抗壓?如何穩住?
文/王恩博
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受到廣泛關注。
當前正處于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節點,面對國內疫情反復和外部復雜環境,怎么抗壓、如何穩住?考驗著中國經濟。
直面壓力,加快修復經濟姿態顯現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一波三折。頭兩個月總體平穩,但受新一輪疫情、國際局勢變化等超預期因素影響,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產、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當前經濟總體形勢發生明顯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一是需求疲軟,尤其消費受疫情影響較大,房地產投資持續低迷,出口亦出現轉弱;
二是循環受阻,局部地區疫情使國內交通物流受到一定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循環供應不暢;
三是預期轉弱,市場主體經營更趨困難,再投資意愿不強,社會整體信心受挫。
張連起認為,在此情況下,有必要實施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增強發展動力,改善市場環境,提振市場信心。
二季度已經過半,穩住經濟大盤可謂時間緊任務重。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高層連續發聲出手。
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并要求“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扎實穩住經濟,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進一步部署穩經濟一攬子措施,33項措施涉及財政及相關政策、金融政策、穩產業鏈供應鏈、促消費和有效投資、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6大方面。
隨著官方再度強調扎實推動穩經濟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分析認為,加快修復經濟的政策姿態已充分顯現。
能出盡出,政策發力應對多重挑戰
市場主體,如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是經濟運行最基本的單位,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紓企業之困,解就業之難,成為眼下穩住經濟的重要挑戰,亦是政策發力重點。
圍繞著力穩市場主體穩就業,近期官方已明確在更多行業實施存量和增量全額留抵退稅,增加退稅1400多億元,全年退減稅總量2.64萬億元。將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5個特困行業緩繳養老等三項社保費政策延至年底,并擴圍至其他特困行業,預計今年緩繳3200億元。將失業保險留工培訓補助擴大至所有困難參保企業。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表示,近期推出的措施落腳點集中在保民生、保就業、中小企業紓困,由此保就業。只有就業穩定,才能帶來收入和消費增長、內需擴張,才是經濟增長根本動力。中小企業是國家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是提供就業的主渠道,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中小微企業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是保主體和保民生的關鍵。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今年中國面臨大量畢業生就業問題,疫情也導致失業率明顯上升,這不僅會降低居民收入,而且會打擊信心和預期,導致需求不振。官方提出視情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有助于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來源,對于扭轉預期、提振信心、穩定經濟大盤十分重要。
隨著國內疫情反彈得到有力處置,各項政策靠前發力、政策效應逐步釋放,市場人士認為,經濟重回正常軌道將得到有力支撐。
華興證券(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表示,總的來看,中國經濟仍將面臨下行壓力,但近期疫情防控形勢穩中向好,以整車貨運流量指數為代表的高頻數據也反映物流和供應鏈梗阻大概率已在4月到達年內低點,發用電量等先行指標出現積極變化。
龐溟預計,后續隨著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基建兜底、地產邊際改善、消費刺激等各項政策逐步推進,經濟有望逐漸走出谷底,內需也將迎來修復。
著眼長遠,改革不停拓寬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直面短期壓力和困難,底氣源于多年形成的厚實家底。
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14萬億元,總量規模穩居世界第二,超大市場規模優勢明顯,產業體系完備、配套能力強,為抵御各種風險挑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4月份,部分地區受疫情影響沖擊嚴重,但全國層面主要生產需求指標總量規模依然可觀。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9萬億元,進出口總額3.2萬億元,鋼材產量1.1億噸,原煤產量達到3.6億噸。從累計看全國主要指標仍然保持增長。1-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分別增長6.8%和7.9%。
這種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也得到了外資“用腳投票”。繼2021年實際使用外資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后,今年前4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達到4786.1億元,同比增長20.5%。
“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變,疫情只是一個小插曲。”波士頓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全球合伙人郭屹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強調,中國仍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且正在進行消費升級,這種潛力是跨國公司不可能、也不可以錯過的。“錯過中國就錯過了世界,這句話現在并沒有變。”
而在這些“不變”中,亦蘊藏著一些變化。聚焦當下挑戰同時,中國經濟亦著眼長遠,在營商環境等方面推動改革,不斷進行自我修正和優化,拓寬未來發展空間。
以近期備受關注的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相關舉措首先是打造高標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依法給予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的產權保障。然后要促進要素充分流動,破解城鄉分治的二元格局,消除條塊分割、區域壁壘,對接國際大市場,充分調動和發揮市場主體的潛力活力創造力并使其形成長期行為。
專家表示,堅持用市場化辦法、改革舉措解難題,進一步推動發展動能有序轉換,將有助于中國經濟頂住短期壓力,實現長期持續穩定增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