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人超大核酸現場,半數是老人,上海大型老齡小區疫情中如何守住防線?
“延七的居民,我們一個都不能落下!”
凌晨4:50,延吉七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施菊的每一天,都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的。她已經在辦公室的折疊椅上睡了兩個月。起來后,她先往同事們的水杯里倒上剛燒的熱水,然后到睦鄰中心的志愿者工作區做消殺,把存放抗原試劑的房間拉上窗簾,以防曝曬導致失效……
近日,延吉七村居民區順利被列為“防范區”。這是個大型老齡化小區,共有2812戶,5500多名居民,老年人占一半。如此大體量的老居民區,在此次疫情中如何守住防線?
特殊時期善用分層理念
早晨,延吉七村的“老少二人組”開始兩兩行動起來,為社區居民發放抗原。年紀較大的樓組長在和居民溝通、登記信息的同時,年輕人在一旁負責搬運物資,給老年居民生成核酸檢測碼。這是施菊制定的志愿者老帶新機制。
由于老小區樓組長普遍年齡偏大,延吉七村依托168位活躍志愿者,由1位樓組長帶領1位本樓年輕志愿者組成“老少二人組”,互相補位,在樓組內形成“自循環”,有效地降低了感染概率,提升了服務效率。
“延吉七村有‘3個1’的管理機制,這是封閉管理期間一切工作的根基。”施菊說,除了1項志愿服務機制以外,還包括1張底數清單、1個微信群。
小區的“1張底數清單”是通過線上線下“雙敲門”排摸出來的。在前期已掌握的居民底數的基礎上,居委組織力量在線上線下開展“地毯式”排查,掌握家庭人口數,以及老人、病人、孕產婦、嬰幼兒等特殊人群情況,形成詳盡的底數清單,并及時做好動態更新。
每個樓組都建立“1個微信群”,這是防疫期間大多數居民區的做法。延吉七村的每個樓組微信群里,都有居委干部、樓組長、志愿者組成的“三人小組”。
居委干部負責信息發布,做好防疫政策和措施等方面的答疑解惑,同時及時掌握居民情況和訴求,按需為居民提供藥品代購等服務。樓組長是大家的“知心大姐”,及時關注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做好心理疏導。志愿者充當“跑腿小哥”,為居民們“送貨上門”。
“社區工作要細致和精準。”施菊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思維。“過去,基層治理偏扁平化,一個人對著幾百甚至上千人。特殊時期要善用分層理念,一層層拆解任務、落實責任,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復盤”是為了優化流程
傍晚,小區剛完成一次全員核酸篩查,施菊召集居委干部、志愿者利用吃飯的十幾分鐘時間,復盤當天的工作情況。“即使再忙再累,這樣的復盤也非常必要,我們就是在這種隨時總結和改進中,不斷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的。”
每次全員核酸篩查,延吉七村都要面對一個涉及5500多居民的超大核酸檢測現場。
“還記得一次核酸篩查前,居委通宵討論檢測點位安排、樓棟檢測順序、人員行進路徑、工作人員分工甚至站位,并反復實地演練流程。”一位在延七服務十幾年的志愿者說,“檢測結束后,我們就當天的現場情況進行詳細討論,查找問題和不足,優化完善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
“做之前有計劃,過程中有方法,做完后有記錄,事后還要總結復盤,形成閉環。”這是每次大規模核酸篩查都能做到安全、有序的“秘訣”,也是小區里整個管理和志愿者團隊效率高,每位參與者都能動性十足的原因。
“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手上都會有一份清單,并有專人記錄,我們不打稀里糊涂的仗。”以抗原檢測為例,“老少二人組”挨家挨戶為居民送上抗原試劑,原地等待居民檢測完畢后,一一回收、登記,并在回收袋上鮮明地標上室號,再把詳細情況匯報給塊長匯總。
這樣的層層分工,讓居委對已檢人群、未檢人群、未檢原因等情況都清晰掌握。準備足、操作實、記錄清的工作方式方便了居民,也大大提升了信息透明度。
體力與精神雙重考驗
半夜,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施菊從折疊床上叫醒。接到居民求助后,施菊睡意全消,立即起身處理。“封控期間的突發狀況很多,半夜老人摔傷、孕婦生產、孩子生病、病人缺藥……每件都是大事急事。”
施菊每天凌晨睡,凌晨起,半夜還會被各種緊急電話把僅有的三四小時睡眠撕扯得七零八落。同事們心疼書記,提議輪流值守,卻遭到她的拒絕:“晚上來的都是緊急電話,溝通和處理的壓力太大。你們累了一整天,晚上必須保證有充足的休息。”
在延吉七村的11名居委干部中,有10名是女性。每次發放物資,幾十斤重的箱子,她們輪番用平板車、手推車、電瓶車接運,常常連軸轉五六個小時。
“車進來后,卸貨、裝貨、理貨、配發,這些流程要無縫銜接,才能保證物資最快速送到居民手里。特別是牛奶、蔬菜等,有保鮮期,更要及時發放。”有居委干部搬完后靠在墻邊,頭也抬不起來。
更大的考驗不是體力,而是精神壓力。有的居民團購不報備,還在晚上偷偷出來拿,增加感染風險;有些居民團購西瓜、可樂等超重的非生活必需品,造成志愿者不堪重負。每當這時,施菊都會馬上站出來與“團長”們溝通,并通過宣傳告知、鄰里勸說、民警勸告等方式,進一步規范團購流程。
“為什么奶茶可樂不能團購?”“買東西憑什么經過居委?”有些居民不理解,把矛頭都指向她。施菊頂住壓力,守住原則:“居民的餐桌是我們要優先考慮的事情,但小區的平安同樣重要。我們在做好服務的同時,更要堅持原則,相信居民會理解的。”
不落下任何一個居民
疫情之下,要硬核防疫,更要柔性關懷。施菊把對獨居老人、重癥病人、殘疾人和困難家庭的服務保障放在心上,落在實處。
擔任延七居民區黨總支書記7年,哪些家庭有特殊困難,哪些居民急需幫助,她心里都有“一本賬”。她叮囑樓組長每日上報特殊群體的情況,主動掌握他們的生活、就醫需求,幫助其紓解困境。小區收到的大米、蔬菜等愛心捐贈時,她也總是先想到他們。
對解除隔離醫學觀察后歸家的居民,居委依據記錄,把該居民在此期間錯過的物資盡數補齊。“回家的路上我還在發愁,家里儲備的食物不多了怎么辦……”康復回家的蔣先生此前一直焦慮不已。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施菊和居委干部早已在他回家前就為他準備了雞蛋、大米等物資。“歡迎回家,需要幫忙就在群里說一聲。”樸實的話語,讓蔣先生十分感動。
“延七的居民,我們一個都不能落下。”施菊心里有一個信念。“疫情困難時期,基層干部必須沖在前頭,我們傾盡全力做好防控,就能讓居民少一分擔憂,多一分安全。”
疫情以來,延吉新村街道17名居委書記、159名居委干部堅守崗位,加班加點,不眠不休,用他們平凡的身軀和堅韌的意志力,為居民筑起了可靠的防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