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青山不墨》:三代林業工人的無悔青春
作者:劉金祥(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近日,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青山不墨》,客觀追尋我國最大林區建設、改革和轉型的發展軌跡,形象展現了幾代林區人創業創新的精神旅程,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
《青山不墨》以普通林業工人、全國勞動模范馬永順事跡為主要原型和基本素材,精心塑造了馬永祥、鄭毅、魏建中、華青等林業人的英雄群像,真實演繹了林業工人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傳奇故事,將時代英雄馬永順精神通過熒屏傳遞給當代觀眾。
作為一部禮贊綠色發展的重要影視作品,《青山不墨》對林業工人進行了生動狀繪與真切刻畫。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和家園,林業工人是護佑森林的忠誠衛士。隨著森林資源日漸減少甚至呈現枯竭態勢,林區伐木號子開始隱遁和消失。當林區完成支援國家建設的歷史使命,林業工人逐步轉入護林造林的轉型發展階段。發明“四季銼鋸法”“流水作業法”和“安全伐木法”的一代英模馬永順,以卓越智慧提高伐木產量、以超前思維孕育造林思想,馬永順猶如一棵經歷風雪、巍然挺立的紅松,展示出一種奮拔進取的昂揚狀態和剛毅果決的錚錚風骨;馬永順精神以創造奇跡、報效國家、恩澤后代為主旨,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埋頭苦干、盡忠竭智為基本內涵,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正是馬永順精神點繪了林區青山不墨的歷史畫卷,譜寫了林業永續發展的時代篇章。
《青山不墨》通過鋪陳和疏解以馬永祥為代表的林業人的奇絕經歷和如磐初心,不僅展現了林業人堅韌不屈、愈挫愈勇的堅毅品性,而且闡釋了馬永順精神生發、傳承和賡續的社會根基;不僅再現了伐木工種所在的異常艱苦的自然環境和植樹尤為艱難的社會氛圍,而且刻畫了林業人無怨無悔的職業操守和敦厚樸實的精神品性,體現出歷史縱深感和時代張力,成為一部敘說中國林業生動故事、傳遞中國林業強勁聲音、展現中國林業工人豪邁形象的重要影像文本。
《青山不墨》運用紀實與虛構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描繪了伊春林區由伐林到護林再到育林的浴火涅槃,復盤了林業工人將曾被原始森林覆蓋的荒山野嶺建成我國人工林的“綠色奇跡”,體現了林區人民再造秀美山川、守護自然生態的決心。這部作品將林區綠色崛起作為思想主旨和審美意蘊,通過理念與實踐相融匯、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藝術表達,真摯追憶了三代林業人生命不息、植樹不止、薪火相傳的心路歷程。
主旋律電視劇既要以當今時代的主流價值觀作為精神支撐,還要采用現實主義創作的藝術手法?!肚嗌讲荒分黝}敘事并非鎖定某一時間節點,而是定位于新中國成立后林區演變的全過程,講述的故事跨越了大半個世紀,且作品以追求寫真的紀實筆法加以呈現,因而劇作的年代感和現場感比較強烈,很多場面具有代入感和共情性,特別是巍峨連綿的山脈、莽莽蒼蒼的林海、高門大嗓的林業工人、響徹云霄的“順山倒”伐木號子等,這些葆有較強藝術性和一定美感的場景和細節,顯露出一種雄渾氣勢和野性氣場……在行歌如板的時光旋律和在縱橫交錯的峰嶺莽林中,林業工人把青春、終身和子孫奉獻給伐林、護林、植林的神圣事業,執著堅定地投身于建設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從而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可信度、說服力和感染力,使該劇成為一部為林業英雄樹碑立傳的時代史詩。電視劇究其根本是人學,展示人物的特殊命運、刻畫人物卓異個性,是任何一部電視劇講好故事的重點與關鍵。
《青山不墨》的主創人員聚焦創造綠色奇跡的馬永祥等林業工人的精神世界和心路歷程,精微描繪林業工人的生活細節,充分展現代際間和代際內的性格矛盾和價值沖突。全劇雖然只有34集,但完整再現了三代林業人生生不息的綠色傳承,使觀眾了解林業工人為開發建設、二次創業、生態保護和轉型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在歷史認知中凈化靈魂,在情感共鳴中彰顯人間真情。
作為一部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電視劇,《青山不墨》在以影視反映時代精神、以熒屏拓展大眾美學視域、以全新人物形象豐富主旋律作品內涵等方面,給影視界帶來諸多啟示和思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