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改善
作者:張叢林(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黃河流域源區(以下簡稱“河源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涉及青海、四川、甘肅三省,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生態環境敏感區、脆弱區,還是青藏高原、黃河流域乃至全國的重要生態屏障。河源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強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產品供給地之一。近年來,河源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在調查監測、價值評價、經營開發、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河源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河源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一是生態補償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河源區補償資金來源還較為單一,主要依靠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省級以下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投入、優惠貸款、社會資本等其他渠道動力不足。同時,草原生態獎補標準有待提高,例如,四川省黃河流域天然草原的平均產值為167元/畝,而現行草原禁牧補助為7.5元/畝、草蓄平衡獎勵為2.5元/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牧民支持、參與濕地生態保護的積極性。補償方式也以資金補助為主,“造血型”補償方式不足。
二是特色產業同質化發展較為嚴重。河源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除部分地區可依靠蟲草經濟提高牧民收入外,畜牧業往往是主導產業。在單一產業基礎上建立了村合作社模式,但產品同質化嚴重、標準欠缺、鮮銷與直銷率較高。例如:在生態保護壓力的倒逼下,青海省一直在有機畜牧業、種植業等綠色經濟上尋求突破,因此青海省黃河流域大部分的合作社產品主要包括牛羊肉、酥油、酸奶等,但是一段時間以來,合作社與大型畜產品加工企業合作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更多呈現小、散特征,面臨著“優質不優價”的發展瓶頸,在同業競爭的巨大壓力下,很多合作社經營陷入困境。
三是生態資源收益偏低。河源區碳匯、水權、排污權市場交易工作相對滯后,市場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二級市場發育緩慢,尚不能形成與生態資源權益價值相匹配的交易價格。例如,河源區多數碳匯項目核證減排量未能交易或交易價格偏低,而碳交易中介傭金、碳交易談判、合格性確認、監測和核證等費用較高,部分碳匯項目投入較多而未獲得預期收益甚至無任何收益,致使投資者積極性較低。
新時期,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探索生態保護補償、特色產業發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多種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堅持生態優先和民生優先,推動河源區實現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開辟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第一,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在計算一般性轉移支付時,應充分考慮河源區經濟發展狀況、生產力水平、財源建設現狀、財政供養人口、財力增長率及今后政策性支出增長等因素,切實加大資金傾斜力度,持續增加對河源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財政轉移支付、民族優惠政策轉移支付等扶持力度,并形成長效機制。二是積極建立河源區生態產業幫扶基金。該基金鼓勵由依賴礦產、流域、森林、草地、濕地、旅游資源等取得收益的單位和個人繳納,用于重點支持河源區綠色農業、低碳工業和生態旅游業發展,包括基礎設施配套、品種改良、先進技術引進和企業參股投資等。三是完善橫向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引導和鼓勵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游與下游地區之間,采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現橫向生態補償。
第二,加快推動特色產業發展。通過龍頭創品牌、基地促品牌、市場護品牌、政策扶品牌、全域鑄品牌等措施,重點扶持高原生態旅游、畜牧業、藏族特色手工藝、藏藥、黃河源文化等系列品牌建設。推進牛羊肉、奶業、毛絨、飼草料等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建成現代產業園區,實現流程標準化、技術規范化、商標統一化、推廣多樣化的品牌化管理。積極引入新技術、新工藝,以精品藥材種植和健康品牌孵化為特色,豐富和完善以中藏藥品加工為主,融綠色、特色為一體的藏藥產業鏈。另一方面,依托河源區的生物多樣性資源、狀美的自然景觀、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品牌影響力,在嚴格控制規模、有限度新建配套設施的前提下,重點發展生態環境影響程度小、科技含量高、原生態體驗感良好、自然和文化相融合的高品質“旅游+康養”生態體驗服務產業。此外,立足河源區的多元文化資源,以合作社的方式組織閑置勞動力,發展有河源區特色的唐卡、石刻、藏毯等手工藝制作,堅持保護與開發有機結合,在合理利用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河源區特有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
第三,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研究制定河源區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管理辦法,對交易品種、管理服務主體職責分工、交易程序、交易方式等作出規定。推動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建設,并在市(州)、縣(區)設置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大廳,包括資源確權登記、生態權益價值評估、權益指標交易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結合遙感平臺逐步建立覆蓋全域的生態資源權益市場交易服務體系,用數字化方式和大數據連接農業、工業、手工業、服務業等領域的相關需求,將河源區民眾的衣食住行在內的各類消費場景均融入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當中,推動碳匯、水權、排污權等要素交易,發揮示范試點的引領帶動作用,推動生態產品產業良性發展。充分利用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利用有限的數據延伸發展大型云數據庫,根據一定的數據模型進行分析計算,規定相關的數據權益分配主體,從而克服河源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生態產品標準核算成本過高等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