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抓住我國市場由大到強的歷史窗口期
作者:胡敏(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2020年以來中央連續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和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之后,圍繞我國市場體系建設的又一個重量級文件。
《意見》的著重點在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強調的是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在當前面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國內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背景下,中央強調“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其現實意義和戰略考量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
應對變局,抓住窗口期加快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
市場原先只是完成交易的空間概念,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已成為一種機制,利用供求關系、價格調節和競爭方式,成為配置資源的最有效形式。隨著大規模交易方式的全球化,各類人力、資本、科技、金融力量的廣泛參與,市場本身也成了一種資源。在當今世界紛繁復雜的大變局下,市場甚至是一種最稀缺的資源。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超大規模的中國大市場。這里有14億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蘊積的強大消費市場,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不斷推動消費升級的巨大潛能,有1.5億戶市場主體強勁的供給能力源源不斷創造創新的新需求,還有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之后形成的國內外聯動的巨大市場貿易總量,這些使得中國成為對全球資源最有吸引力的市場。特別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經發揮決定性作用,我們又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使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得以充分彰顯。以中國市場之大,中國市場所充滿的活力足以令世人艷羨。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而不強”的隱憂,實踐中還有不少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問題,比如,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比較突出,要素和資源市場建設不完善,商品和服務市場質量體系尚不健全,市場監管規則、標準和程序不統一,超大規模市場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作用發揮還不充分等。我國目前的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比為15%,這是世界上最高的,歐美國家整個物流成本在GDP中占比僅為7%-8%。我們還有不少地區之間的無形“壁壘”“路障”大大抬高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嚴重束縛了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
當前西方社會各類逆全球化思潮泛濫,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盛行,尤其是世紀疫情造成產業鏈供應鏈嚴重受阻的情勢下,我國必須做好在未來相當一個時期應對全球市場割裂、分化、極化的充分準備。
黨中央適時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高瞻遠矚、主動應對的戰略舉措。這次中央順勢出臺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就是要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支撐,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窗口期,事不宜遲,時不我待。
著力統一,堅決拆除各種市場壁壘,暢通國內大循環
《意見》列舉了7個方面共30條舉措,清晰闡明了建設什么樣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怎樣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以問題為導向,著力點在于“全國一盤棋”和“統一”的秩序。
以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為基礎,《意見》立破并舉,明確要抓好“五個統一”。
“第一個統一”是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社會信用制度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四大基礎性制度,必須建立起全國性的、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中國這么大,不能各有各的規則,市場基礎性規則統一了,才有利于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才能形成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第二個統一”是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以升級流通網絡、暢通信息交互、豐富平臺功能為抓手,著力提高市場運行效率。數字化飛速發展為建設現代流通網絡、完善市場信息交互渠道、深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第三個統一”是要素和資源市場的統一。《意見》再次強調推動建立健全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和數據市場、能源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結合此前出臺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的貫徹落實,就是要充分激發各類要素市場的內生活力。
“第四個統一”是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高水平統一。這里的核心是要完善質量和標準體系。前些年我國消費者到國外“買買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商品或服務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安心消費需要,這是制約國內消費市場難以根本啟動的一大癥結所在。
“第五個統一”是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著力提升政府監管效能,切實形成政府監管、平臺自律、行業自治、社會監督的多元治理新模式,尚需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與此同時,《意見》也強調了5個“破”。從著力強化反壟斷、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清理廢除妨礙依法平等準入和退出的規定做法、持續清理招標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五方面作出明確部署,旨在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徹底打破各種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顯性、隱性壁壘,堅決破除各種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還全國統一大市場一個清朗環境。
強化協同,以改革創新精神驅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一步,也是應對變局、抓住歷史機遇、發揮歷史主動精神的戰略舉措,各地各部門必須看大勢,謀大局,抓大事,需要胸懷“國之大者”,樹牢“全國一盤棋”思想。
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只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提升供給質量創造更多市場需求,以優化市場環境釋放更大消費潛力,讓各類市場要素充分無障礙地流動起來,才能形成有效市場,從而以統一大市場集聚資源、推動增長、激勵創新、優化分工、促進競爭,以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優勢促進國內國際市場雙向循環,不斷擴大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要充分利用制度優勢,切實發揮有為政府作用。各級政府要發揚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科學把握市場規模、結構、組織、空間、環境和機制建設的步驟與進度。只有協調好中央和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系統協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不斷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不斷增強在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市場穩定、經濟安全的能力,才能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資源稟賦優勢轉變為強大競爭力,在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向強的歷史進程中牢牢占據未來發展的主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