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中國古代農耕文明
作者:王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但是,相當一個時期以來,學術界對于中國農耕文明缺少應有關注,既有的研究也多注重其原始性、落后性、保守性等等,未能深入發掘其在中華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價值與意義。由商務印書館所推出的馬新教授的新著《中國古代村落形態研究》和《中國古代村落文化研究》,以中國式話語體系對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進行建構,取得了一系列新知,也嘗試回答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發展史上若干關鍵性問題。
比如,關于村落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問題。來自西方的文明起源理論把城市作為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忽視村落的地位與作用,這與中國文明起源的實際并不相符。作者提出,中國文明起源的過程既是城市與村落分離的過程,也是城市與村落所共同構建的方國共同體成長的過程,村落在文明起源中同樣具有標志性意義。
又如,以往的研究多關注城市文明的引領性和農耕文明的落后性。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村落具有很強的連續性,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持久、最為穩定的社會單元與聚落單元,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基點和基本構成。其中所涵養、傳承、生發的農耕文明筑就了中國歷史的昌盛,為當今社會留下了豐厚的農耕文化遺產。
再如,關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基因問題。以往的研究多認為古代村落中彌漫著小生產者的“封閉”,“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農民就是“一盤散沙”。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村落自產生起,便有著較強的共同體特征,在長期傳承發展中,村落中的公共活動與公共事務一直較為豐富,既有祭社、祭神、驅儺、求雨、臘祭等祭祀活動,又有修路、架橋、鑿井、建房等公共事務,還有春節、上元、清明、端午、中秋等各種各樣的節慶娛樂。由此造就了古代村落文化中的合作意識與集體精神。中國古代村落文化中還充滿著濃厚的鄉鄰之情,浸潤在村落日常中的鄰里守望,不僅是一種倫理要求,更是村民精神與實際生存的需要。村落中所凝聚傳承的這些傳統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基因所在,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特色。
另如,在近代化進程中村落的命運與價值問題。以往的研究多從西方歷史的角度出發,認為近代化進程必然是村落的衰退和城市的擴張。作者則提出,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村落始終是城鄉一體社會結構中的基礎,是與城市共存的基本聚落單位,以及人們的精神家園。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可以通過城市化來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則必須以鄉村振興為基礎,必須是城鄉融合發展,共同繁榮的現代化。
在對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研究中,作者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哲學與人文思辨的傳統,這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整體性是一致的。中國傳統社會的多元性與兼容性,是套用西方學術理論范式所難以解讀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新教授從整體性出發,把握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發展,有特定的學術意義與價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