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 > 即時新聞 > 文化

      傳承和傳播“兩翼齊飛” “互聯網+”激活非遺生命力

      發布時間:2022-03-24 11:0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4歲的黃楊偉是海南一名大學生,也是一名創業者。他在五指山市區開了一家非遺黎錦服飾店,除了賣黎族服飾,還會不定期線上直播講解黎錦制品和黎族文化。圖為黃楊偉(左)和外婆一起織黎錦。新華社記者張麗蕓攝

        視頻平臺上,刺繡、漆藝、剪紙、油紙傘等非遺工藝品搭配生動的畫面與音樂,很快“圈粉”,吸引不少網友拜師學藝、下單購買。專家認為,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為非遺傳承人搭建了走進千家萬戶的舞臺,讓更多人可以看非遺直播、賞非遺技藝、購非遺產品,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拓寬了路徑。

        傳承人“圈粉”不少

        “看了劉老師的直播,學到很多,老師講得太好了,耐心細致,通俗易懂。”“濰坊風箏太漂亮了,自己學了也可以動手做了,期待下次直播!”……濰坊風箏傳承人劉志江的一次風箏扎制技藝直播,吸引眾多風箏愛好者觀看學習。

        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從2020年10月起在抖音上開設個人賬號,目前已有15萬粉絲,一條介紹“雙面三異繡”的短視頻收獲140多萬點贊量,網友在評論區贊嘆:“蘇繡真是精細、精巧、精妙!”姚惠芬說,自從她在視頻平臺分享蘇繡后,全國各地的網友都給她留言評論,希望能學習刺繡。

        專家認為,視頻的表現形式多樣、視覺沖擊力突出,能在短時間內把非遺老手藝最美、最吸引人的一面展現出來。非遺文化在新技術、新載體的助力下傳播開來,讓更多人領略到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去年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促進廣泛傳播,適應媒體深度融合趨勢,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鼓勵新聞媒體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專欄等,支持加強相關題材紀錄片創作,辦好有關優秀節目,鼓勵各類新媒體平臺做好相關傳播工作。

        “過去我們靠語言、文字,后來靠照片、攝像,如今我們可以通過更新的技術調動一切資源,加強傳承和傳播力度。傳承和傳播是非遺保護的兩個翅膀,有了兩個翅膀才能飛得高、飛得遠。”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認為,非遺傳承不能離開數字化和網絡手段,以新技術傳播非遺文化是在當代更好傳承非遺的必要條件。

        打開線上新銷路

        專家指出,非遺保護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非遺不是躺在櫥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閣的技藝絕活,而是促進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喬雪是寧夏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拓展項目“喬家手工皮藝”的傳承人。她開設了賬號“皮雕大師喬師傅”,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展示手藝。據悉,喬雪已開展上百場直播,累計通過直播賣出超過300萬元的皮藝制品。

        貴州“80后”苗族織錦技藝傳承人甘小芝創作的短視頻深受年輕人喜愛。2019年,她開始錄制教學視頻,分享織錦知識,把獨具特色的苗族傳統服飾和玲瓏精致的手包通過視頻呈現在網友面前,一下子打開了新銷路。

        目前,一批新興非遺品牌崛起,不少非遺傳承人紛紛轉型線上拓展市場。互聯網拉近了非遺作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非遺技藝摘下“神秘面紗”,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借助互聯網平臺,可充分展示非遺文化與技藝,有助于非遺作品銷售,讓非遺品牌符合當下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消費趨勢和潮流,實現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業內人士指出,直播縮短了非遺產品與用戶之間的距離,也讓非遺產品的自我迭代加快,能及時知道用戶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殷俊接受本報采訪時說,在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過程中,利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是大勢所趨,既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也能夠讓非遺項目“活起來”、讓非遺傳承人“富起來”。

        拓寬非遺發展創新空間

        目前不少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等意識到非遺的巨大潛力,正充分運用技術和創意為傳統文化賦能,讓更多人了解非遺、走近非遺、愛上非遺。

        據統計,截至2021年6月,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1557項。為了幫助發掘非遺文化和市場價值,助力非遺傳播,抖音平臺發起“非遺合伙人”“看見手藝”等計劃,通過加強流量扶持、官方培訓、直播基地服務等,讓非遺被更多人看見的同時,為非遺傳承人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創造更多收入。

        劉魁立認為,廣大非遺人應與時俱進,充分運用電商平臺,推動非遺更好融入當代生活,讓更多人關注和消費非遺產品,尊重傳承人的智慧和技藝,并從中感受非遺之美。

        “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需要并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接受本報采訪時說,非遺文化的生命力表現在傳承和創新,做好價值挖掘和增值拓展很重要。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融合,給非遺文化帶來更多發展的可能。新媒介技術的融合進一步拓寬了非遺傳承發展空間,非遺保護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借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優勢。

        未來如何進一步挖掘非遺的數字化潛力?殷俊建議,加快促進非遺品牌化戰略,實現非遺的長久發展;合力搭建非遺全媒體展示傳播平臺,聚合各類優秀的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提高非遺影響力,有效提升傳播質量和影響力。(李雪欽)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久久精品夜夜夜夜夜久久|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天堂|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污污视频网站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99|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丰满少妇被猛烈高清播放| 欧美三级黄色大片| 国产jizzjizz免费视频| www夜夜操com|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欧美午夜免费观看福利片| 免费人成年轻人电影| 超污视频在线看| 大学生初次破苞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男女免费观看在线爽爽爽视频|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好男人神马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特级毛片在线大全免费播放| 国产第一导航深夜福利|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武藤兰视频在线|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a第一页| 99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香|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日本韩国不卡在线视频| 538在线视频观看|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