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大國工匠】雕琢時光
近日,在北京金隅龍順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古舊家具修復中心,記者見到了大國工匠劉更生,他正在為徒弟講解雕刻技藝的精髓。
劉更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北京金隅天壇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龍順成公司工藝總監。
他從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與古舊家具修復已經39年,從一名木工成長為北京一級工藝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北京市勞動模范、北京大工匠、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打磨精湛技藝
1983年,19歲的劉更生和那個年代的很多青年人一樣,頂替父親的工作崗位吃上了“公家飯”,成為有著160年歷史的京作宮廷家具老字號——龍順成的學徒,學習“京作”硬木家具制作與古舊家具修復技術。
“剛開始當學徒,都要先學習開榫、鑿眼。我在鑿一眼的時候,一下把眼給鑿壞了,師傅非常生氣,他心疼這塊料。”
師傅后來的一番教導讓劉更生懂得,作為木匠應該惜木如金,更讓他明白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把手上的活練好。從那時起,劉更生每天都背著一大包廢木材,刮刨子、下鋸、鑿孔,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他重復練習了成千上萬次。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劉更生變得有些駝背,但年復一年的勤學苦練,讓他在方圓之間練就了精湛的木工技藝,錛鑿斧鋸樣樣精通,刨出的刨花也薄如紙張。
“有一次我在地攤上發現了一本關于中國傳統家具的書,要150元,當時我一個月就掙300元,但我還是狠狠心買了,拿回家以后翻來覆去地看。當時我想,一定要把修復的手藝學好。”劉更生說。
出于對中華傳統文化發自心底的熱愛和尊重,劉更生沉浸在對木藝制作的潛心鉆研中,技藝愈發精湛。
修復經典文物
2001年,劉更生開始負責古舊家具的修復工作。
他說:“修復工作遠比制作新家具要難得多,要對傳統家具的文化、歷史、風格譜系均有細致的了解及研究,才能分辨出古舊家具的材質、器型與制作工藝,從而將各種木工技藝運用于修復工作中。”
近幾年來,劉更生多次參與重要文物的大修與復制。
“這是2013年故宮博物院‘平安故宮’工程中的照片。”在龍順成京作非遺博物館里,劉更生指著一張張照片向記者介紹。
他還成功修復了故宮養心殿的無量壽寶塔、滿雕麟龍大鏡屏等數十件木器文物,復刻了故宮博物院金絲楠鸞鳳頂箱柜、金絲楠雕龍朝服大柜,使經典再現,傳承于世,為京作技藝、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貢獻。
“我還設計制作了2014年APEC峰會21位國家元首桌椅、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座屏、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賀禮、2019年建國70周年大慶天安門城樓內部木質裝飾等國家重點工程家具。”站在一幅幅實景圖前面,劉更生如數家珍。
傳承非遺技藝
“有縫隙,這塊還需要再處理一下。”北京冬奧會開幕之前,劉更生每天都忙著為冬奧會定制座椅進行平整度檢測。
“國家對紅木家具平整度的要求是小于0.2毫米,而我們對冬奧會產品的平整度要求是小于0.1毫米。”京作工藝為全榫卯結構,榫卯相扣,契合為一。每個精微步驟都是匠人與技藝的心靈對話。
作為公司工藝總監,劉更生帶領團隊研究完成名貴木材曲線拼接技法、線型刀具制作、異型部件模具的制作及應用、傳統家具表面處理工藝技法及傳統榫卯結構基礎上進行改良等多項創新項目。2019年,與北京林業大學合作編制完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藝標準》,為行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他說:“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是發自內心對手藝的敬重。我希望能用我的雙手讓傳統家具煥發新生命。”
以心琢物,以技傳世。2016年,劉更生創新工作室成立。他不遺余力地將手藝傳授給生產一線的工人們,并成立“1351技藝傳承梯隊”,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培養了大批人才。(賴志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