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知本論丨桑植白茶出山 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
數字鄉村知本論
光明網記者王恩慧 董騰飛
春回大地,生機盎然。翻過海拔近千米的群山,在湖南省省張家界萬寶山茶業茶葉種植基地,綠油油的梯田茶園,錯落有致的茶樹抽芽吐綠,隨風微微擺動。人勤春來早,早在半個月前,茶農們就開始施肥,為了采個好芽頭而忙活著。
這里是桑植白茶產地。茶園對于位置、海拔、氣候環境、土壤環境、生態環境等因素有著嚴格要求。劉珍元的茶園就選址在光照充足,氣候溫潤,坡地資源豐富的洪家關白族鄉,這里高寒高海拔的獨特資源最適合種植。劉珍元的茶園種植面積已經達到幾千畝,是桑植縣自有茶園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的茶葉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白茶產業帶動下,當地不僅實現脫貧,讓鄉親們蓋上了新房子,還把白茶產業不斷做大、做強。
“今年產值至少翻一番,鄉親們熱情高漲著嘞!”說起鄉村振興,樸實的劉珍元內心充滿感激,她說在白茶產業的帶動下,借助數字化賦能,今年一定會做得更好,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發展智慧城市、數字鄉村”。中央一號文件提到:“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中央網信辦等部門發布了《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對“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發展作出部署安排。如何讓“數字”活起來,更多更好地貼近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賦能鄉村振興,這是一項“天線”接“地線”的智慧活,巧干加實干的現實活。
“數字鄉村一個顯著的標志是具有智慧性、產業互聯互通互融性、生活便捷性、城鄉‘一村’性。”長期與“三農”打交道的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李云才經過深入調研,以“五個智慧”概括數字鄉村發展方向。
數字鄉村,助力智慧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進步是以科技的創新突破為重要前提的,解決農業發展在智能機械、核心部件、生物技術、種業創新等多方面的前沿技術“卡脖子”問題,以及與此來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農業產出效益,都需要數字技術作為重要支撐。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精細化,與發達國家的農業數字技術還有較大差距,它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金礦”。
數字鄉村,催生鄉村智慧產業成長。數字技術的進步,在傳統農業改造、補齊鄉村治理短板以及在產業發展方式上都將發生重大變化,催生公共信息智能平臺,催化電商、直播帶貨、智慧物流、遠程咨詢、遠程醫療、廣告等跨界新業態。在許多地方的探索中,以數字鄉村作為目標,以“降本增效”作為切入點,以智能系統平臺作為支撐,以農業金融服務作為動能,以業務、金融、數字的運營作為基礎,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產加銷于一體、產學技于一爐、產業融合貫穿始終,實現鏈接到戶、購銷到戶、服務到戶。在便民、便事、便商中催生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
數字鄉村,便捷鄉村智慧生活。千百年以來,曾認為農村是封閉的、落后的、信息網絡缺乏的,這些在數字鄉村面前將變為“過去式”,現代式是“地球村”,購買“一網購”,生活“全網通”,需求“網網聯”。
在數字鄉村建設中,開創智慧鄉村。數字鄉村、數字技術,使鄉村網絡信息“高速公路”建立起來,在促進產業發展、改變生活方式、提升發展質量的同時,使鄉村治理效能與管理方式發生根本轉變,治理多維化提升,掃除治理盲區,治理效果產生質的飛躍。
智慧城鄉,助推城鄉融合。由于歷史原因的城鄉分割,在城鎮化的加速發展中,弭合了許多差異,但體制機制的障礙非短期內就能完全消除。在生產和生活中,實踐與現實的城鄉融合必然催化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使城鄉生產要素加速雙向流動,激活發展動能,消弭發展差異。彌合城鄉,讓鄉村發展追上城市發展的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管理是城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