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業園區監測網絡管理效能
作者:盛濤(上海市生態環境局)
產業園區因企業聚集、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復雜等特點,一直是大氣環境管理的難點。近年來,各地生態環境管理部門積極探索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管理新模式,大氣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由于實時、靈敏等特點,目前已在國內部分產業園區投入使用。在園區內、廠界以及周邊建立大氣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有效擴大了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的覆蓋面。
以上海市重點產業園區空氣特征污染物監控網絡為例,近年來,上海市生態環境部門、產業園區和園區內企業密切協作,構建了以“自動監控—污染超標—污染識別—排摸鎖定”為主要技術路線的產業園區預警監控體系。隨著產業園區大氣污染物在線監測網絡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可以進一步提升監測網絡的管理效能。
一是動靜結合,構建高效大氣環境預警監控體系。固定監測站技術成熟、應用較早,是現階段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的主要組成體系。但固定監測站在使用過程中也存在著建設成本高、維護要求高和覆蓋度較低等不足。因此,僅依靠固定監測站難以形成全面高效的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
移動走航監測車具有機動、靈活等優勢,是近年來興起的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形式。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應用過程中,可考慮固定監測站和移動走航監測車結合使用,利用移動走航監測車,結合固定監測站反映的污染特征開展更具目標性的機動監測,有效彌補固定監測站覆蓋的盲區。固定監測站側重用于監測產業園區環境質量,移動走航監測車側重用于監測執法聯動,通過動靜結合,構建高效的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
二是園區、企業、政府分工聯動,共建大氣預警溯源響應體系。基于實時在線監測網絡,結合園區不同區域大氣環境濃度情況,設立特征大氣污染物預警限值,實現實時監測、預警信息自動發送。在政企分工上,可建立以產業園區為主體、企業參與排查、政府監管的分工合作模式。以產業園區為園區預警溯源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開展溯源工作,指導園區內企業開展溯源排查。園區內企業側重污染天氣預警后的污染物排放源排查,通過現場確認生產裝置、污染物治理設施的運行狀況等排查污染來源。
生態環境部門是產業園區預警溯源的監管部門,要確保產業園區和企業按照預警信息開展溯源響應。通過園區、企業、政府高效聯動,共建產業園區大氣環境預警溯源響應體系。在此基礎上,還要通過監管推動解決污染問題,倒逼產業園區加強污染治理和減排,最終實現產業園區大氣環境質量改善。
三是深化監測網絡應用,提升產業園區環境管理效能。筆者認為,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的應用,除了現階段側重的監控和溯源等,還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拓展。
建立基于產業園區環境質量目標的長效管理機制。在這方面,江蘇省的實踐值得借鑒。2021年,江蘇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印發《江蘇省工業園區(集中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方案(試行)》,通過提出產業園區主要控制指標環境質量目標,加強園區環境質量考核,并對完成環境質量考核目標任務的園區實施激勵機制,對于未完成的則采取管控措施,探索出利用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開展產業園區長效管理的機制。
探索產業園區大氣污染物實時排放總量評估及環境質量影響動態評價體系。產業園區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波動較大,對周邊環境質量的影響也因排放量大小而不同。基于上述特點,可基于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結合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模型等技術,探索建立產業園區大氣污染物實時排放總量評估體系,實時評價產業園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同時,基于大氣污染物實時排放總量,動態評價產業園區排放對周邊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以支撐精細化的環境管理。
研究建立產業園區單位產值大氣污染物排放評價體系。可結合產業園區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建立產業園區單位產值大氣污染物排放評價體系,如產值與濃度、產值與排放量等評價體系。通過科學全面評價產業園區的產值與環境效益,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