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月亮、地球等的運行規律而制定出來的歷法,是古代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時間指南,其中很多傳統養生智慧在現代社會依然對人體健康有積極意義,不妨看看春天6個節氣的養生指南。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寓意春天的開始。立春民間有啃蘿卜的“咬春”習俗,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養生學學科帶頭人陳滌平教授認為,春季是人體陽氣升發的季節,應多吃一些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如蘿卜,蘿卜還具有消食寬中化積、健脾潤肺化痰等功效,對預防春節期間食用油葷過多、運動不足導致的消化問題有積極作用。
雨水: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節氣之一,容易出現“倒春寒”,民間素有“春捂秋凍”之說。“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注意下半身保暖。當然是否“春捂”也要根據天氣而定,“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陳滌平說。
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之一,民間部分地區有吃梨的習俗。“這其實有一定科學依據。驚蟄節氣大部分地區雨量增多卻很有限,氣候比較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性寒味甘,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功效。”陳滌平說,“梨子還富含果酸、鐵質、維生素等,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但脾胃虛寒、便溏的人,不宜食用梨。梨建議冰糖煮制,不僅可避免食物冰冷,更利于和胃潤肺。”
春分:是一年四季中陰陽平衡、晝夜均等、寒溫各半的時期。陳滌平介紹,春分時節人體陽氣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孔子言:“不時,不食”,此時食用鮮薺菜、春韭、柳芽、香椿芽、馬蘭頭、春筍、蘆筍、胡蘿卜等春芽食物最應時。但要注意過猶不及,在飲食上還需講究平衡和適量。
清明:有天清地明之意,時至清明,陽氣升發又開始呈現加速挺進狀態,為萬物帶來了更多“生”的能量。清明也是中國傳統掃墓祭祖的節日,難免悲傷、思慮過度,陳滌平建議,此時白茶、綠茶、菊花茶、茉莉花茶是養生佳飲,有助于調和情緒,疏肝和胃。當然清明節也是踏青節,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也是一種放松。清明節部分地區有吃生冷食物,吃年糕、青團等風俗,陳滌平提醒,這些寒涼、油膩黏滯之品易傷胃陽氣,應盡量少食。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是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期間空氣中花粉和其他顆粒物高于平常,最容易引發過敏癥狀。陳滌平提醒,過敏體質的人戶外運動應盡可能選在花粉指數最低時候,如清晨或是一場陣雨之后。而隨著夏季臨近,南方等地多春雨綿綿,春季要保持室內清潔,避免微生物滋生,還要注意防風除濕。(明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