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賦能民生高質量發展
作者:于未東
近些年,全球掀起了新技術革命浪潮,我國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發展的引領下迎來了數字時代。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交匯融合、集群互動形成一種呈指數級增長的信息技術體系,推動數字技術從單一通信向多類別組合式創新的方向發展。數字技術使得傳統生產方式優化升級,在觸發經濟發展結構變革的同時,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勢頭向政治、文化、生活等領域延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運行方式創新,構筑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數字技術介入社會建設在創新社會治理、改善民生中顯現出的強大發展勢能,積極順應時代浪潮,將數字融入民生,用數字賦能民生,讓數字成就民生,使社會發展成果更全面地惠及人民,推動民生水平邁上新高度。
數字保民
數字技術提升民生保障的可及性以“保基本”
充分發揮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可及性,擴大民生保障覆蓋范圍,助力普惠性民生建設,解決民生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保證全體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要。數字技術拓寬了基本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的可及范圍,既補齊民生因技術不足造成的“漏保”短板,又可以進一步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狀態和發展能力,數字技術打通了保障直達全體人民的“最后一公里”,使改革成果更全面地惠及人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方面,數字民生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我國作為人口大國且疆域面積遼闊,各地區之間人口流動性強,還有許多村落零散分布在山區,導致許多村民社保信息管理、農戶住房安全評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工作無法順利展開。網絡先行為數字技術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奠定基礎,通過建設數字鄉村民生服務平臺和開發“數字鄉村APP”,多角度、全方位集成各地區村民所需信息,適時適度配置民生資源,以民生需要為導向提升基礎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水平。此外,可增設“大數據+住房保障、基礎設施”等板塊,實時跟蹤服務農村危房改造、定位監管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優先滿足長期以來困擾山區村民的吃水、用電、住房等基本生存需要。另一方面,數字民生擺脫了可接觸性資源的時空限制。互聯網技術使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出現了遠程共享模式,線上醫療、在線教育等新型民生服務方式使醫療資源、教育資源更快、更精準、更全面地向鄉鎮下沉。截至2020年,遠程醫療也已經實現縣級醫院全覆蓋,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也從2016年底的79.2%上升為99.7%,其中,52個貧困縣實現了學習網絡覆蓋。在線教育平臺通過推出免費課程,開放直播平臺等形式打開下沉市場,使教育資源落后地區尤其是農村貧困縣得以接觸優質教師及課程,真正受益于教育公平。此外,依托“數字+消費”模式借助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助農活動,使地區農產品銷向全國,農村電商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依托網絡為農民創收和就業提供原動力,有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存和發展問題。
數字安民
數字技術增強民生保障的實效性以“安民心”
數字技術與民生的深度融合賦予了民生建設新動能,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高了民生保障的供給能力,促進民生保障實效指數式增長,將民生這張兜底社會發展的安全網織得更密、更結實,使全體人民安居樂業的心更加堅定。一方面,民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支撐。積極探索“互聯網+教育”的普遍適用性,推動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數字化教育轉型,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突破民生保障“瓶頸”需要數字技術的支持。“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緩解困擾已久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帶來的看病難、看病貴等醫療保障難題,在保證診療安全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醫療機構通過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患者提供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有效緩解民眾的就醫焦慮。近年來,依托醫療機構發展產生的互聯網醫院隊伍日漸龐大,我國數字化診療模式逐漸成熟,醫保、醫療產業以及整個醫療體系迭代升級,塑造出更高效的就醫秩序,有效緩解看病“潮汐現象”。此外,“數字養老云平臺”有助于解決人口老齡化程度高、養老服務需求量激增的現實問題,“區塊鏈+民生”有助于提升數據安全性,使人民日常生活更有技術保障,民生資金“碼”上監督平臺保證了人民最關心的民生資金運行情況全程公開透明。數字技術還可以實時監控、分析各地區民生保障狀況,及時發現新的民生問題并作出精準的民生建設部署安排,為人民構建更穩定、更安全的生產生活基礎。
數字利民
數字技術強化民生服務的便捷性以“利民事”
數字技術不斷創新民生服務方式,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組合創新拓展了公共服務場景,推動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使民生服務日趨智慧化、便利化、人性化。首先,數字技術助力“放管服”改革,加速實現民政服務“最多跑一次”。智慧政務新模式大大提高線上線下辦事效率。其次,數字技術優化了社會保障服務形式,真正做到了“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走路”。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簽發了第一張全國統一的電子社保卡,電子社保卡是社會保障的數字形式,其投入使用標志著社會保障從線下到線上的全面打通。同時,電子社保卡將社保服務進一步向線上延伸、向更多公共服務領域拓展,“乘車碼”的上線,實現了在公交、地鐵等場景下進行移動線上支付;“互聯網+文化”打開了文化藝術傳播的新形式,網絡直播技術實現了人民足不出戶逛大千世界的美好愿景,更為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于未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