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肥胖應定期檢查
兒童肥胖是世界性公共衛生難題。近年來,我國肥胖兒童數量不斷增加。單純肥胖癥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其中環境是主要因素。在環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模式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兒童期肥胖影響青春期生長發育,其嚴重危害將累及內分泌代謝系統、呼吸系統、骨骼等,對心理、行為、認知及智力產生不良影響,并增加成年后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兒童肥胖增加了兒童2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超重學齡兒童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升高的可能性是同齡人的2.4—7.1倍。幾乎一半的肥胖兒童有血脂異常,其中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常見。肥胖兒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也更高。此外,肥胖兒童的血壓超過本年齡段血壓正常范圍的風險增高1.79倍,肥胖兒童雖然在兒童期可能未患高血壓,但在成年期患高血壓的風險較高。
肥胖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自身形象受損無疑會影響自尊,產生消極情緒和回避社交活動,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率更高。肥胖兒童易發生的心理和行為障礙,包括厭惡、情緒易激、易分心、反應閾值低、自我意識受損、自我評價低、不合群、不快樂和不滿足感、社會適應能力差等。
很多父母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胖到什么程度需要去看病?是不是要到重度肥胖或者影響發育了才需要看病?還是只要超重肥胖就必須去醫院就診?
實際上,并非所有相同程度肥胖的個體都具有相同的心血管代謝風險,兒童體重和代謝狀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部分兒童在青春期肥胖程度會出現減輕或緩解。如今肥胖篩查方式由過去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高低分型轉變為根據代謝的異常來進行分型,可以將兒童青少年肥胖分為代謝健康型肥胖、代謝異常型肥胖以及體重正常的代謝性肥胖。代謝異常型肥胖指在肥胖的基礎上合并至少一項代謝異常,異常因素包括血壓升高、血糖異常、血脂異常及存在胰島素抵抗,這是兒童期肥胖治療的關鍵點。
建議對所有兒童青少年進行生長發育監測,定期檢查身高、體重,使兒童青少年在合理的生長速率上成長。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青少年采用不同的肥胖篩查策略。
6—10歲的兒童發現肥胖,由保健醫生詢問病史并進行體格檢查。篩查有無生活方式或心理、睡眠等因素引起的肥胖或超重,由保健醫生定期監測肥胖程度,及時教育和提醒家長糾正這些不良因素。如存在患兒伴隨智力發育異常、先天畸形、生長發育遲緩、頭疼、視野缺損、黑棘皮、紫紋、矮小、后發際低、頸蹼、第二性征發育異常等表現或肥胖程度持續快速增加,建議到醫院就診,篩查繼發性肥胖。
10—18歲的兒童青少年體重持續超標,建議篩查代謝異常型肥胖。出現代謝異常,成年后出現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比例明顯增高。要到醫療機構檢查血脂、血糖、血壓,盡早發現相應的異常,積極治療,并至少每年復查1次。
有一些兒童常見的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和遺傳綜合征,肥胖往往是其癥狀之一,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例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小胖威利綜合征等,盡管發病率不高,只占到兒童肥胖的3%—5%,但是由于危害大,應當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高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