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中國》:海洋強國的藍色交響
作者:崔莉(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近日,國內首部海洋城市題材紀錄片《藍海中國》上線。作為首次集中展示海洋城市發展文藝探索的中國紀錄片,《藍海中國》選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十座海洋城市,以宏闊視野和細膩敘事,刻畫了海洋故事的城市氣質,構筑了海洋精神的人物坐標。用心描繪新時代大潮的海洋色彩,用情塑造海的意象、城的景象、人的形象,最終匯聚成藍海中國的非凡氣象,講述著可信、可敬、可愛的海上中國故事。
《藍海中國》首次集中展示了支撐海洋強國夢想的超級工程,涵蓋了港珠澳大橋、杭州灣大橋,展現中國應急救援航空裝備體系建設跨越式發展的世界最大水陸兩棲飛機,中國航母制造搖籃的大連船舶重工集團,世界領先的智慧海洋海底無線通信組網,國內首個海上數字智慧應用工程“海聯網”,以及裝載萬米級載人潛水器的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國內首臺10兆瓦海上抗臺風型風電機組,創造裝卸世界之最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化碼頭等。這一個個國際領先、國內首創的超級工程,是藍海中國的硬核實力,也是海洋強國夢想的探海航標,彰顯著近年來我國在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3.2萬千米的海岸線,是中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起跑線,也是《藍海中國》的地平線與天際線。從北到南,四海為家為了“四海一家”,歷史回響與時代潮音交相輝映,海洋強國的藍色交響在不同的海岸線上奏響。
有別于相關海濱城市紀錄片,《藍海中國》不拘泥于與海相關的海上風景、海鮮美食等通用標簽,而是深入到每座城市的街巷肌理,著力發現城市故事的海洋特質,發掘海洋故事的城市氣質。于是,我們看到大連華服霓裳的國際時尚與航母搖籃的大國重器,青島水準原點的海拔定位與海洋制藥的健康使命,寧波天一生水的燈塔守望與港通天下的大港胸懷,福州福船起航的匠心追夢與巨輪出海的寰宇雄心,廈門東西合璧的文化魅力與音樂之島的文藝情懷,也感同身受著深圳改革之窗的創新先鋒與速度領先的時代脈動,??隍T樓老街的年輪積淀與自貿新港的創業激情,北海珍珠點綴的美麗銀灘與綠水青山的生態之城,三亞熱帶風情的天然稟賦與國際旅游的生態追求,珠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門戶的無限機遇。
海的意象、城的景象,終需通過人的形象得以確立。《藍海中國》將海洋精神轉化為鮮活的海洋故事和海洋人物群像,展現了百余種與海洋相關的職業與數十個與海洋相關的工作場景,每個城市選取五六位核心人物及相關群像,講述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故事,表達著中國人千百年來走向海洋、走向世界所展現出來的勇氣、智慧、探索與犧牲。
海的遼闊、城的底蘊、國的夢想,創新與發展的時代精神融匯其間:從事物理海洋學基礎研究的陳大可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帶頭人戴民漢院士、致力于攻克阿爾茨海默病的海洋藥物專家管華詩院士、探索水下無線通信的崔軍紅團隊等科學家們的創新精神;中國智慧港口的“拓荒人”張連剛,“探索一號”科考船的周皓、北稻南移的育種人周曉東等技術人員的工匠精神;用小小魚丸與全球做生意的新一代闖海人、到內地創業的新生代澳門青年、守護海洋生態的基層干部、漁民、環保人士的創業精神;還有寧波139年五代人守護燈塔的葉家人、福州福船手藝人江金春、疍家文化傳承與保護者鄭石喜等傳承守護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精神。
一座城、一片海,城海相融,每一座城市風貌獨具的海洋文化內涵與氣質生發于因海而生、向海而興的發展機遇與現實創造。放眼全球,海上中國云奔潮涌;理想沸騰,新的時代奮進追夢。走向藍海的《藍海中國》所構筑的海洋精神,是海洋城市的蓬勃朝氣與青春活力,更是海洋強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09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