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陳 朋(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歷史發展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善于從歷史經驗中汲取營養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引用了典故“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啟發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重要意義。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出自《增廣賢文》。其原文是:“昔時賢文,誨汝諄諄,集韻增廣,多見多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大意是觀察今天的事情,應該借鑒過去的歷史;沒有過去,就沒有今天。這句話不僅闡明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而且強調了借鑒歷史經驗對于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研判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強調歷史傳承。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知興替”,《晉書》說“前車之覆軌,后車之明鑒”,《韓詩外傳》說“故殷可以鑒于夏,而周可以鑒于殷”,《定庵續集》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這些都意在表明,要重視歷史,要以歷史的“前車之鑒”作為當今的“后事之師”。
歷史不僅孕育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價值認同,而且記載著一個國家的驕傲榮耀與責任使命,包含著許多有關國家和民族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方面的經驗教訓。正因如此,人們常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忘記歷史,就會迷茫于現在、無措于未來;忘記歷史中的苦難輝煌,就難以開創美好的明天;忘記歷史中的“前車之鑒”,就走不好“明日之路”;忘記歷史中的傳統價值,就會丟失民族的精神家園。只有搞清楚一個國家的歷史,才能明白其當下,洞察其未來。
這說明,任何一個胸懷遠大目標的民族,都要葆有歷史思維。作為人類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歷史思維是貫通古今的智慧,是把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貫通起來思考的根本方法。正如列寧所言:“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只有把現實問題放在歷史的長時段中,究其然更究其所以然,才能掌握總結歷史規律、理性分析現實、探尋未來發展的重要思想武器,進而揭示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內在邏輯。
堅持歷史思維必須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廣大黨員干部掌握正確的歷史觀提供了科學指引。因此,在什么是歷史的問題上,要看到“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在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上,要明白“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在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上,要堅信“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
樹立正確歷史觀和科學歷史思維的民族必定是充滿歷史自信的民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自信不僅源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艱苦卓絕的英勇斗爭,而且源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所取得的豐功偉績、鑄就的強大精神力量。回望歷史,我們黨不僅帶領人民完成了救國、興國、強國大業,而且開創了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事實證明,具有歷史思維的民族往往能展現出高度的歷史自信。
“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無數事實表明,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面對這一宏偉藍圖,我們要以鑒古觀今的歷史思維和高度的歷史自信,從歷史中汲取營養,努力傳遞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棒。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5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