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非遺”傳承人話創新:望蘆葦助力雄安發展
中新網雄安1月20日電(崔濤 趙丹媚)河北“兩會”正在石家莊舉行,如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人大代表楊丙軍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通過蘆葦畫將雄安的風貌傳播到世界各地,也希望利用蘆葦助力雄安發展。
創新讓蘆葦畫走出國門
在白洋淀里劃船的楊丙軍,16歲那年遇到了來此間寫生的幾名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 從小渴望學習繪畫的楊丙軍主動當向導,白天跟隨他們寫生,晚上自己摸索繪畫。寫生的老師被這個勤快好學又有藝術天賦的少年打動了,留下聯系方式讓他到北京學畫。
楊丙軍將學畫的意愿告訴父母,背負著沉重生活壓力的父母沉默了。幾天后,當他以為不再有機會學畫時,父親揣著借來的30元錢搭火車送他去了北京。16歲的白洋淀少年從此踏上了藝術之路。
大學結業后,在上世紀80年代,楊丙軍選擇回白洋淀創作蘆葦畫,在白洋淀傳統老藝人的指導下,他潛心研究蘆葦畫。
“要體現滄桑感,可選擇靠近根部的蘆葦;要體現活潑細嫩的感覺,即用梢部的蘆葦?!睏畋娬f,白洋淀的蘆葦皮薄節長有韌性,非常適合作畫。
豐厚的美術知識和素養使楊丙軍創作的蘆葦畫從技藝到藝術上都得到極大提升,在傳統技藝基礎上,他吸取了國畫、版畫、油畫等技法,同時將原本復雜的傳統工藝創新、精簡,并運用特制工具進行多次改進,創作出的作品既有傳統藝術美感,又有現代生活氣息。
從本世紀初開始,楊丙軍帶著他的蘆葦畫去過美國、加拿大等十幾個國家,參加過多次大型國際展覽。在美國,他創作的作品備受青睞,往往展覽沒有結束,所帶來的作品已銷售一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藝術是無國界的。”楊丙軍表示,在國外參加展覽,當他現場開始創作蘆葦畫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被這種東方的獨特藝術所吸引。
希望蘆葦助力雄安發展
作為土生土長的雄安人,如何利用蘆葦助力雄安發展,是楊丙軍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白洋淀地區,蘆葦用途頗廣,有“一寸蘆葦一寸金”之說,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用蘆葦造紙、織席、編簍、打簾和制作蘆葦工藝品。在楊丙軍看來,雄安新區的設立為蘆葦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在此次河北省兩會上,楊丙軍表示,他建議從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對雄安本地的蘆葦產品研發機構和相關企業給以支持,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幫助傳統蘆葦產業提檔升級,產生更高附加值,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周邊村民就業。
同時,在蘆葦畫的題材選擇上,楊丙軍也有了新的思路。
“蘆葦畫作品要反映這個時代?!睏畋姳硎?,以前別人了解白洋淀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作家孫犁的作品和《小兵張嘎》等影視劇作品。如今,楊丙軍創作了《雄安畫卷》《雄安建設者》《雄安高鐵站》等反映雄安新貌的作品。
“我希望通過蘆葦畫將雄安的風貌傳播到世界各地,讓雄安的傳統文化成為一種紐帶,讓世界了解到雄安不僅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城市,也是一個藝術的城市?!睏畋娬f。(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